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时下正在热播的古装大剧《清平乐》,是正午阳光影业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讲述宋朝历史的电视剧。

这两部电视剧的故事内核和表现主题虽然不同,但在对宋朝的文化和宋朝人生活方式的呈现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剧中古朴典雅的置景、精雕细琢的道具、完善考究的细节,处处都写意着浑然天成的风雅与清韵。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一部好的电视剧,能够将观众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让人仿若身临其中,用眼睛和心灵,一同感受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美。《知否》和《清平乐》,正是这样美轮美奂的影视作品。

剧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犹如一幅意境幽远的国画,缓缓铺陈在我们的面前;也犹如一曲美妙动听的乐章,轻柔地传入我们的耳尖;更犹如一袭清冽芬芳的香气,慢慢渗入我们的心田。

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从《知否》到《清平乐》 ,我嗅到了一个香气袭人的宋朝。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焚香之雅:宋朝人的风雅情趣和万般情思,从“炉香静逐游丝转”中轻逸

如果要问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哪一个朝代最是风雅和迷人,那一定非宋朝莫属。

宋朝的风雅和迷人,尽数体现于“文人四艺”中,“四艺”即是指“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宋人吴自牧在本人所著的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四般闲事”被称为宋代“文人四艺”。在这“四事”中,极具小资情调的宋人从各个角度,即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去欣赏和品味生活的美,且对美的造诣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四事”里最具风雅气韵的,便是“烧香”。

在宋朝,“烧香”绝不仅仅只是在佛前供香这么简单。宋朝人将“烧香”当成是一种雅玩,素雅的格调里充盈着恬淡悠然。他们把“烧香”玩出了百变花样,玩出了不一样的情调——“焚香”

“焚香”,在宋代的士大夫和文人中格外盛行。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文人雅士,他们无论是静坐读书,烹茶赏景,甚至雅集、宴客时,都会焚一炉香,让香气盈满居室。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三月二十九日》中写道:“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宋代文人闲居时焚香的雅致和乐趣,即“燕居焚香”。文人雅士相聚一堂,一起品香读书,闲聊人生,最是恣意畅快。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电视剧《清平乐》里,不管是在皇帝办公的地方,还是在士大夫家中的厅堂,都出现了烟雾燎烧的香炉,甚至文人间的雅集和宴会上也要焚香,可谓是将宋人对“焚香”的钟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知否》中,也有好多场景与“焚香”有关。盛家老太太的卧房里,经常会点着香,袅袅香气似云烟出岫。盛家老爷盛紘,与人闲聊时便能焚起一柱香,于香气氤氲间,谈话也更显温馨与自在。

此外,盛家还特地请来了宫中的孔嬷嬷,教授家中的姑娘们焚香、插花的雅技。剧中孔嬷嬷的一套点香动作,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尽显优雅从容的气韵。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人焚香用的香料,并不是纯天然的,大多都是经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叫“合香”。而燃烧香料的香炉,则同样拥有一个雅名,宋人称其为“出香”。

宋人是如何制作“合香”的呢?我们可以从南宋陈敬所著的《香谱》里寻找到答案。“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捣之使匀。沉宝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之用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这句话完整的体现了宋人制香的方法:根据一定的配比原则,将多种香料按照不同剂量调和在一起,使香料的气味充分交融融合,和合各香,从而形成一种独立的香品,香味最是沁人心脾。

除了使用香料,宋人还喜欢一些天然的香气,如“果香”和“花香”。为此,宋人也会用水果和鲜花来蒸香,让这类天然的香气也融入香料之中,气味会更加怡人。

宋人喜爱焚香,也将对生活的万千思绪尽数融入满室氤氲的香气中。

宋朝词人晏殊曾经写道:“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的纱帘将燕子隔在窗外,炉中一缕香气缓缓飘出,如细丝般缭绕游转。置身于此情此景,该是何等的惬意自在。

香气氤氲,心如止水,岁月静好。宋人的风雅情趣和万般情思,就从这“炉香静逐游丝转”中轻逸,袅袅升腾,不绝如缕……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甜食飘香:宋朝人最爱的那一口甜,从“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中蔓延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宋朝的“香气袭人”,也体现在它的饮食上,尤其是宋人对于甜食的偏爱。相比现代人对甜食的热衷,宋朝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宋人这么爱吃甜食?这要得益于当时进步的农业种植技术。

到了宋代,甘蔗种植和制糖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朝的官府还设有“蜜煎局”,专门制作各种蜜煎糖煎这里的“煎”意指“饯”,类似我们今天吃的蜜饯。自此,含有糖分的甜食便正式出现在了宋朝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各式点心也应运而生。

在《清平乐》中,宋仁宗自幼就爱吃各种蜜饯,宋朝的这种蜜饯和我们今天吃到的各类蜜饯食品是差不多的。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朝的蜜饯

在宋代,点心一般被叫做果品、果子。《清平乐》中,宋仁宗的女儿徽柔公主特别爱吃果子,就连给侍女起名,都要叫“笑靥儿”。

这里的“笑靥儿”,是宋代的一道果食名,也是一道甜食。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据此推断,宋朝的 “笑靥儿”是用特定的食材制作,有一定的造型规范,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甜。类似于现在大家熟悉的点心“开口笑”。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朝的“笑靥儿”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现代人吃的点心“开口笑”

在《知否》中,更是出现了多道宋朝甜食的身影。

盛老爷最爱吃的甜食是“樱桃煎”。宋朝那时已经有了樱桃,并且以洛阳的樱桃最为闻名遐迩。宋朝的《图经本草》记载:“樱桃,洛中、南都者最胜,其实熟时深红色,谓之朱樱。”

但是古代没有冰柜,采摘下来的樱桃保存不了多久。为了延长樱桃的风味和口感,聪明的宋人想了许多办法,樱桃煎就是其中一种。

“樱桃煎”在宋朝民间十分受欢迎,但这个“煎”字可不是“油煎”的意思,而是类似于蜜饯的做法。南宋林洪所著的一部烹饪著作《山家清供》中就记载了“樱桃煎”的做法:“要之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白糖耳。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樱桃煮软以后,去掉果核,把果肉捣烂放入容器里压成小块的薄饼,最后加上白糖就大功告成了。其实,宋代的樱桃煎就相当于是一种用樱桃果肉做的蜜饯,因为宋代称“蜜饯”为“蜜煎”

宋人有多喜欢吃樱桃煎,看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可知晓,他对樱桃煎的美味极其盛赞,还专门赋诗一首。

含桃丹更圜,轻质触必碎。

外看千粒珠,中藏半泓水。

何人弄好手?万颗捣虚脆。

印成花钿薄,染作水澌紫。

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独美。

——杨万里《樱桃煎》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樱桃煎

除了樱桃煎,《知否》中还有一道知名的宋朝甜食,蜜浮酥柰花。

“蜜浮酥柰花”,光听这名字就特别诗情画意,别有一番韵味。柰花是茉莉花的别名;浮酥,即酥油,一种乳制品,是熬炼鲜乳制酪冷却时出现的浮皮,类似于现代人吃的奶油。

蜜浮酥柰花,顾名思义,就是用冷凝的酥油做出白色的茉莉花形状,放在盛了蜂蜜的盘中。它口感清新、入口即化、香甜爽滑,和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味道差不多。

这道甜食在宋朝尤为盛行,蜜浮酥柰花的固定搭配是假黿鱼,北宋时期的宫廷宴会上常常用这道组合佳肴招待来宾。《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关于宋代饮食的记载中,都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蜜浮酥柰花

爱吃甜食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宋朝人有两个味蕾,一个用来品尝美食,一个用来回味甜点。宋人最爱的那一口甜,就从这“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中蔓延,香浓诱人,回味无穷……

簪花含香:宋朝人的闲情浪漫,在“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中流转

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卷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爱花、惜花。正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宋人喜爱插花、簪花,

在那个“全民簪花”的朝代,花朵在宋人的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宋人有“簪花”的习俗,上至宫廷,下至平民,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以“簪花”为时尚。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时女子所戴之花,种类、颜色繁多,更随季节而变,一年四季不重样。春天多簪牡丹、芍药、桃花、杏花等;夏天多簪茉莉花、石榴花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到了冬天,鲜花凋落,可供选择的花儿变少,宋代女子喜爱簪花的心情依旧火热,她们会用巧手制作出各种绢花、琉璃花佩戴在头上。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了宋时女子簪花的热潮:“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邵伯温在《邵氏见闻录》中也描写了当时的簪花盛况:“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时的女子将对“簪花”的热爱刻进骨子里,除了一年四季佩戴鲜花,还把唐朝流传下来的花冠之制发扬光大到极致。花冠,是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种冠饰。花冠之制在宋代宫廷尤为盛行,品阶较低的嫔妃和女官们都将佩戴花冠视为时尚。

宋时的花冠分为两个时期,一开始是用真花装饰花冠,但因为鲜花的保鲜期不长,容易枯萎,后来则出现了用罗绢通草制成的假花代替鲜花制作花冠。若想要花冠再繁复华丽些,就配以用金玉玳瑁制成的珠饰加以点缀。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清平乐》张娘子佩戴的花冠

宋代花冠会根据所插花朵数量的多少分为各种造型,如单双朵,多朵等。还有一种集大成者,是将一年四季的代表性花卉(多为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汇聚在一起,合装在一个冠上,名叫“一年景”。

这种名为“一年景”的花冠,是宋代花冠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冠饰,《清平乐》曹皇后身边的女官就是佩戴的这种花冠。这种花冠从正面看,仿若英文字母“U”的形状,脑后侧有两条长长的帽翅,下垂至肩。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清平乐》女官佩戴的花冠:“一年景”

在宋朝,“簪花”并不只是女子的特权,在男子中间也蔚然成风,尤其是文人和士大夫们,特别喜爱簪花。

历史记载,宋徽宗每次出宫或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宋徽宗不光自己簪花,就连伴驾的臣子侍卫,也都赐花给他们配戴。正所谓上行下效,官家尚且如此爱簪花,更何况是民间百姓。

到了宋真宗时期,男子簪花的热潮更盛,甚至被提升到了国家的礼仪制度上,士大夫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官阶来佩戴合适的花朵。

杨万里为此有诗云:“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芍药牡丹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看过《知否》和《清平乐》,我才知道,原来宋朝这么“香”

宋人爱花、惜花。花,也深深影响了宋人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雅致中不失寻常的烟火气,世俗里又带着点小资情调和高雅情趣。

有一宋词云,“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宋朝人的闲情浪漫,就在这“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中流转,人花相映,花人合一,岁月尽显风流。

结语

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从《知否》到《清平乐》 ,我嗅到了一个香气袭人的宋朝。

宋朝人的饮食和生活都充满了馥郁芬芳的香气,风雅中不失烟火气息,世俗中又多了雅致情趣。

这道香气,穿越时光,渗透岁月,来到你我身边,迷醉了我们的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