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前言

我们知道在八宝山国家公墓里面,埋葬的都是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革命烈士,而墓前的墓碑上也叙述了他们伟大璀璨的一生。

但是有这样一块墓碑,上面没有姓名,没有生平,只有出生和死亡日期,以及24个大字。这块特殊的墓碑下长眠着我国第三任国家主席——李先念。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一. 生平往事

李先念出生在湖北黄安,他小的时候也是读过些书,之后还学习过木工,家境贫寒的他很早就知道了农民的苦楚。1926年,年仅17岁的他就加入农民运动,第二年便带领农民们起义,这次起义因为就在李先念的家乡发起,所以又叫黄麻起义。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李先念积累了大量了革命经验,也坚定了军事斗争的信念,随后便加入了共产党。

战争年代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李先念跟随红军四处奔波,在一场场的战斗中磨练自己。1931年起,年轻的李先念就肩挑了很多部队职务,也立下许多功劳,上级交给他的战斗任务他总能出色的完成,围追堵截样样能行,总部几次陷于危机之中他都率领部队英勇作战,使得总部化险为夷。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李先念不怕牺牲,已经严重受伤站都站不起来的他,为了指挥部队,坐着担架也要上战场。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红四方面军里也是鼎鼎有名的好战士

二、长征中的李先念

1934年十月份,此时的红军方面被国民党穷追不舍,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我党决定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以保存我党骨干力量。这时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李先念已经是中央执行委员了,很快,艰巨的战斗任务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他要带领他的部队掩护西进主力军撤退,打破敌人的夹击,保障主力军的安全。

李先念一方面同敌军战斗,一方面还有接应其他部队。他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以后,以他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对当时的川西北形势了解,向毛主席做出了详细汇报,这为党中央后续行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1935年,红军三大主力经过重重阻力,终于成功会师。作战计划出来以后,李先念担任西路军军委会委员,与东路军相互配合。李先念带领的西路军,战斗环境艰难不说,经常是连续高强度的作战,此时的军队面临着黄河的天然险境和战士们缺衣少粮的情况,军队伤亡惨重,战斗到最后,两万多人的军队仅仅剩下四百多人。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可李先念没有放弃,即使西路军快要撑不住了,即使部队里只剩下几百号人,他依然咬紧牙,带着残余的部队力量,翻越常年冰雪覆盖的祁连山,危险重重的戈壁滩,李先念知道他不能倒下,他现在的部队的主心骨。

这一路千辛万苦,过雪山的时候有的战士一闭眼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没有粮食就吃草根,脚上的鞋已经磨得鞋底都没了,还要提防敌人的子弹……李先念没有放弃,不断得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到达新疆,这也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三、开国元老,无衔大将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都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先念又积极的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去,当时新中国一切都是蹒跚学步的状态,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李先念投入大量的心血。

他是中国第三任国家主席,逝世后墓碑上不留姓名,只刻了这24个字

不仅是带兵打仗有一手,拿起笔杆子也有一套,土地改革、五年计划等工作中都有李先念的身影。为人民,为国家,他呕心沥血,只为将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为了这个信念,他一直全心全意为祖国的事业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也被誉为我国的“无衔大奖”。

结语

如今国家繁荣昌盛,这都是因为无数像李先念一样的革命先辈打下来良好稳定的基石,即使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小磨难,但是每次遇到挫折都使国家人民更加团结一心。

李先念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 共日月齐光”,这句话中的包含了李先念的名字,也是他这一生真实的写照,他的心中装着家国天下,始终热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