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報表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指尖上的會計

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報表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問會計人員一個問題,做真賬容易還是做假賬容易,估計大家都會回答,做真賬容易。的確,真實記錄是省心的,做假賬則需要有額外的智力投入,要想把假賬做圓了,絕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從理性的角度看,會計人不會有主動性去做假賬。

為什麼假賬還這麼普遍呢?

2017年年末某視頻網IPO造假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照理,一家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出臺,需經過公司財務負責人、外部會計師事務所、監管機構多輪把關,質量是有保證的。最後報表的“假”為什麼還會這麼離譜呢?

誰都清楚這背後有巨大的利益驅動。馬克思說,只要有300%的利潤,商人就敢冒上斷頭臺的風險。商人也稱生意人,在IPO過程中,會計報表被一干人當成了一票生意在做。這票生意的利潤率又何止300%。

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報表是如何誕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報表是如何一步步誕生的。

首先,公司創始人、大股東有上市圈錢的衝動。於是會請教會計圈內的行家裡手,專家們會為了那筆無需擔責的諮詢費肆意誇大其詞,討得僱主歡心。老闆們輕信了“專家”說的只要好好包裝,一切都不是問題。公司實際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不理想自然就顧不上了。

一旦有了奢望,老闆們如同打了雞血,會把上市當成公司經營的目的。而後會不管不顧,產生了粉飾會計報表的衝動,責成財務總監想辦法。

一則有股權激勵驅使,再則害怕丟了職位,財務總監心存僥倖,半推半就就答應想轍。辦法哪裡那麼好想,說得過去的手段用盡了還是滿足不了上市的要求。這時老闆催得急、逼得緊,財務總監心一橫,就生出了邪念。

具體的會計賬還得下面的人去做,財務經理以下怕丟了飯碗,大都會違心地配合做假賬。於是一份假得自己都不好意思的會計報表誕生了。接下來要搞定會計師事務所了。

當年的“五大”之一安達信尚且有安然醜聞,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未必都能超過安達信的職業操守。審計工作需要具體的註冊會計師操作,註冊會計師也是人,是人就可能被搞定或擺平,於是睜隻眼、閉隻眼,或沆瀣一氣,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當然這個過程會有不菲的利益輸送。

IPO還有證監會發審委把關,要是發審委員權力尋租,這關再失守,結果就糟糕了。

上市公司虛假的會計報表是如何誕生的

這一票生意做下來,多少人賺得樂開了花。

如果你接觸的公司老闆多,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十個老闆有九個會說自己的公司未來要上市。這個想法本無可厚非,如果總信口表達這一願望,十有八九他的企業做不大。上市不過是做大企業的手段,若將之物化成目的,那就是圈錢了。以圈錢為目的去創業,體現的不過是小生意人的精明。

中國也有很好的企業堅持不上市,如華為、老乾媽,也有企業上市後考慮要退市。企業有兩種收益觀:第一種,把企業包裝好,找風投圈錢或上市融資。這種收益觀瞄準的是資本增值。第二種,把企業經營好,如同指著母雞下蛋,股東期待每年都能分紅。如果是第一種收益觀,虛假會計報表就有了生長的肥沃土壤。

專欄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分析課程

作者:格菲資本

299幣

47人已購

查看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