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前段時間,網友發現口字旁的“口當”字消失不見了?!即使在輸入法中能預覽到這個字,但無法顯示出來?!


—這是動聽學院的第174篇文章—

有那麼一些漢字,曾經在歷史的某個階段中的的確確出現過,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剔除出字典。“口當”,這個口字旁的“口當”也是小夥伴們消失的記憶之一。


我們熟悉這個字,是因為卡通形象哆啦A夢,別名機器貓,也叫“叮口當貓”。但現在,這個口字旁的“口當”字,儘管使用某些軟件輸入法還能打出來,但在文檔顯示中就會神秘失蹤。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舉例來說,同樣輸入口字旁的“口當”字,在手機微信端中顯示為問號亂碼,但是在電腦微信端中卻能正常顯示。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於是,不少網友開始紛紛討論,這是不是“曼德拉效應”?



01

“口當”字消失,是曼德拉效應?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自發布之後,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從死亡時間到死亡原因都出現了不同的記憶。


這種現象之前因為“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應其實只是一個新名字而已。但也有很多情況,是現實與人的集體記憶一出現不符,就會被人為標籤為“曼德拉效應”,而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屬實、是否真的可以被歸類於曼德拉效應的範疇之內。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口當”字真的出現過,現在突然消失真的也是曼德拉效應?當然不是!



02

“口當”字的消失之謎


1935年,發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口當”字被記錄為繁體字“噹”的簡體字。在這之後,“噹”字也就統一簡化寫為“口當”字。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不過當時文盲率較高,繁體字不管是從書寫上,還是記憶上都被認為是加大了學習的負擔,各地學者紛紛提議漢字簡化。於是,一場關於漢字簡化的改革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1956年,“口當”字正式在官方文字中不再使用,無法在字典中看到“口當”字的身影。(下圖為1978版《現代漢語詞典》截圖)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雖然官方不在字庫中收錄“口當”字,不過坊間還是保留了原來的用字習慣,所以在80、90年代盛行的哆啦A夢繫列漫畫書、光盤中,還是會看到“口當”字的身影。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中,表演節目《明月升》的字幕中,歌唱家“嚴口當口當”的名字嚴謹並正確地使用了“口當”字。由此可見,央視對於含有生僻字的姓名顯示的重視度。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03

漢字的變遷不只有簡化,也曾複雜化過


武周時期,女皇武則天為了彰顯自己的才華和權威,自己創造了“則天文字”,讓世人使用、傳抄,感受自己的智慧,體會每個字裡蘊含的深刻寓意。


“年”字,由“千千萬萬”組成,寓意“天授萬年,千秋萬歲”。

“君”字,由“天、大、吉”三個字組成,寓意“為人君乃天賜之大吉”。

“證”字,由“永、主、人、王”四個字組成,寓意“君主的位子為上天所授,永不動搖”。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則天文字”推廣初期勢頭強勁,通過佛教經典,不僅在中原地區流傳,還廣泛傳播到了唐朝當時控制的其他地區(南詔國),包括日本、朝鮮、韓國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 。


位於洛陽的《昇仙太子碑》,其碑文更是由武則天親筆題寫,表面記述的是周靈王太子晉升為仙的故事,其實是歌頌武周盛世,委婉透露出對仙人長生不死的豔羨。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儘管有皇帝背書,“則天文字”因為實在繁瑣複雜,隨著武則天的逝世,也就被遺棄,現在只保留了一個“曌”字仍在使用。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一般來說,漢字演變基本是由繁變簡,但“則天文字”卻把簡單的漢字複雜化,單純為了彰顯寓意,的確華而不實,書寫困難不說,還真的難以記憶,的確很難招人喜歡。



04

漢字演變的主要趨勢還是簡化


漢字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又是溝通交流的工具。與語言不同,漢字超越了時空,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主要載體。我們沒有見過李白、杜甫、蘇軾,但是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通過他們留下的文字,走進他們、瞭解他們。


從總體上來說,簡化是漢字發展中體現出來的主要趨勢。簡化改變了筆畫的造型和寫法,加快了書寫速度。但簡化也不是隨隨便便,頭腦一熱,腦門一拍的事兒。漢字簡化存在三種原則:


① 省簡:針對俗體筆畫的漢字

例如:覌(觀)、俻(備)、関(關)、貭(質)、鳮(雞)、覚(覺)、鉄(鐵)、縂(總)等。


② 省變:主要針對大部分從書法中演變而來的漢字

例如:訁/訁、飠/飠、糹/糹、釒/釒、車/車等偏旁部首的漢字。


③ 取代: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來取代的漢字

例如:稻穀的谷和山谷的谷,本來是兩個字,而為了省略筆畫,就統一用筆畫少的「谷」替代了。憂鬱的鬱和馥郁的鬱,本來是兩個字,而為了省略筆畫,就統一用筆畫少的「鬱」替代了。


關於漢字簡化,歷來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漢字是工具,就應當高效,好寫好記就行;反對者認為簡化漢字,會隔斷和傳統文化的聯繫。


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具有傳承性,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但是,作為公眾生活交流的工具,漢字一直在變化中,並且,也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民眾的要求,固守不變的漢字是不存在的。


無論由簡到繁,還是由繁到簡,漢字的演變過程,其實都是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學習,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好壞。


口字跑去哪了?我們很可能看了假的《哆啦A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