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抗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乔斯坦.贾德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60周年而拍摄。这部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中国共产党为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平,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亲自前往重庆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国民党丝毫没和谈的诚意,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发动进攻,至此,内战全面爆发。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方面制定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的方针,全面进行反击。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同各民主党派协商,积极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居安思危,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身处和平盛世,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些站在我们身后,为我们建造了和平盛世的英雄们。《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展示了一段伟大的革命历史,让我们更加深感革命的来之不易,亦会更加的珍惜如今的和平盛世。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过:“历史的道路不是在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我们踏着前人走过的足迹,希望能摸索着他们留下的珍贵线索,循序渐进,不忘初心,勇往向前。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从电影的叙事风格上看,《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一改以往的影片中对伟人高大伟岸、不苟言笑的表现手法,而是通过各种具体的细节丰满丰富人物形象。比如影片中两次描写了周恩来总理的“失态”。一次是当周总理知道冯玉祥将军被活活烧死之后悲怒地下党成员,另一次是淮海战役胜利之后,周总理喝醉了酒,和朱德刘少奇等人唱起了《国际歌》。在这两次的场景中,周总理都是头发蓬松不理的状态。想到总理,我们心中所最先呈现的应该是那个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英雄,是那个在日内瓦会议中“舌战”十六国的伟大外交家。而这样的总理形象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弥补我们对周恩来总理形象的空缺,而且为影片的叙事风格做了铺垫。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一群领导人在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的时候,镜头切到两个孩子上从窗内往外望,懵懂的眼神中透着她们的不理解,此时的她们,或许不懂大人们在乐什么。导演很巧妙的安排了这样的一组镜头,透过两个孩子角度看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当时领导人们的重要性,对中国群众的重要性。这两个孩子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还是一次是两个孩子抢着让毛主席背她们回家,最后周总理背了一个,毛主席背了一个。其实,她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她们没有参与到当时的事件之中,但是她们看到了见证了那个时候她们眼中的“爸爸”“伯伯”,也替我们见证了历史,正是这种“见证”让影片更具有真实性。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而且影片中还运用了第三方的叙述角度,第三方叙述的大主线是以民主党派的态度看待国共双方之间的纠争,小主线是以各个阶层人物事例态度烘托主题。第三方的叙事表达方式一方面拓宽了影片的叙事角度,另一方面更凸显了影片的客观公正。比如影片中有几处是写知识分子在街上演讲后遭到国民党的残杀,还有当宋庆龄看到士兵们上海后完因疲惫一排排睡在街上时候,宋庆龄眼泪含在眼眶里了,她的心境、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为她之后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做了合理的铺垫。第三方不仅仅是知识分子,重要人物,还有各种人民群众的反映也是第三方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为毛主席做饭的老郭在敌军轰炸机来临的时候,心里还想着厨房里还有给主席炖着的菜,不顾危险跑回厨房,被轰炸而死。老郭其实是人民群众的一个代表,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坚定的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同舟同济。在描写国民党的人物的时候,影片也是采用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分析各个人物。比如蒋经国赴上海整顿经济,触犯了以孔家为代表的商界人士的利益,然而由于官僚主义,亲属之由,整顿执行不下去。从侧面的角度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冯玉祥将军的态度也预示着国民党已经慢慢失去人心。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从电影的影调上看,整部影片以暗调为主,黑白和彩色画面双重运用,体现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真实记录的风格。影片中有几处是有黑白画面转向了彩色画面,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淮海战役胜利,群众庆贺的时候,画面中群众的特写由黑白转向了彩色,不仅说明了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一路相伴,同悲同乐,也暗示着光明即将到来了。而另一次是渡江战役之前毛主席阅兵的时候,毛主席回顾了一路的奋斗过程。画面有黑白转向彩色,预示着中国革命的奋斗并没有白费,光明就在眼前,胜利即将到来了。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光线运用也是精心设计。共产党一方的光调较为的明亮,预示着曙光、希望。而国民党一方的影调都是以暗灰调为主,暗示着黑暗、没落、没有希望。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画面是中共中央迁往北平的时候,一束光照耀着共产党人往前行驶的车辆上。而且很多时候,在室内的场景里,共产党人在开会讲话的时候,光往往从窗外照射进共产党人的脸上。一系列的光线设计都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即将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光明,暗示着希望在共产党身上。在国民党一方,多运用剪影的光线处理。不管是蒋介石和宋美龄走出大门的时候,还是蒋介石在知道大势已去之后落寞的背景,都采用剪影的处理方式。剪影往往给人一种寂寥落寞之感,这正好和国民党当时的现状相吻合,隐喻了国民党的没落。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影片的结构方式也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在很多过渡手法上,影片擅长运用了造型的相似因素和画面方向统一进行过渡。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渡是白崇禧开枪之后,画面转到和平鸽被打倒,蒋介石和蒋经国谈话,说明不能严惩孔家的原因。暗示国民党自己把和平打掉了,自己毁灭了自己。在画面的构图设计上,影片采用了很对对称的构图,对称构图有稳定、平衡、相呼应的特点,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

日出东方——《建国大业》影评

影片的镜头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中多采用大俯拍的运动镜头。大俯拍的手法,便于展示景观看清整体的画面。毕竟是革命题材的电影,要表现战争、士兵,大俯拍是最好的表现手法。声音的处理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一个因素,影片中的背景音乐的处理和情节融合的恰到好处。影片最开始的音乐就是从钟声敲响起徐徐展开。钟声一敲,预示着新的开始了。影片中最有感觉的背景音乐当属淮海战役胜利的时候庆祝的时候由敲锣打鼓的欢乐声转向了哼唱的深沉背景音乐。深沉的背景音乐给人心灵一震,胜利的来之不易不感而知。而最有意思的背景音乐在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之前,重要人员一个一个走进会场时候的轻松欢乐带有幽默色彩的背景音乐。或许有人觉得这样轻松欢乐的音乐与严肃的开会场景不搭,但正是这轻松幽默的背景音乐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亲切,同时也预示着西柏坡会议之后,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暗示着距离最终的胜利不远了。

文 吴珊珊

编辑 赵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