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同治帝师刘崐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明朝至清末,云南没有出过状元。帝师倒是出过三位。在云南,被称为帝师故里的地方有三个:

一、师宗县丹凤镇有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出过咸丰帝师何桂珍。

二、南涧县宝华镇兔街村委会腊苦村,出过同治帝师尹萧怡。

三、景东县曼等乡,出过同治帝师

帝师,中国古代职务称呼,就帝王的老师。

一、刘崐生平简介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1808.04.07—1888.02),云南省景东县曼等乡人,本名刘琨,字玉昆,号韫斋,因避讳嘉庆仁宗帝陆琰名从王,改名刘崐。晚清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道光八年选为优贡,十二年中乡试亚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散馆,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从一介寒门仕子,凭借自身的聪颖好学,通过科举而入官场,清明廉政,一路宦海沉浮,政绩卓卓,成为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是同时代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一生为人低调,虽然一度位高而权重,但最终“后进儒生无由景仰,文苑各体无从采辑,乡党之间不无遗憾”,似被淹没于滚滚历史潮流之中。

二、师从曹鹤书,一科及第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身出农民家庭,自幼博览群书。青年时,全国教学界颇负声望的曹鹤书归里,设帐清凉,道光壬辰科(1832)进士刘体舒便出自该门下。刘崐投身其帐下寒窗苦读,一科及第,身中进士时年仅33岁。

三、学为帝师,行为世范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认为:“无尽者心,不穷者学。”学无止境,只有不懈地坚持,才能使人不断地进步,智慧才不会枯竭。“忧可易为乐,乐亦可易为忧。事功与学问正,不限其域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无论身居何位,立身要正,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问、磨练自己的品行。久而久之,良好的学习和官场作风造就了他的厚德博学。正因为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操守廉洁,所以被选为帝师。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32岁离开家乡,大约42岁就做了皇帝的侍讲、侍读,担任咸丰皇帝的经筵讲官,给皇帝讲历史。因为讲学出色,又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同治皇帝的第一任老师。当时才五六岁的同治皇帝天性好玩,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下课立马就跑到花园去玩,治学严格的刘崐追到花园,用戒尺打了皇帝的手板心。这事被慈禧太后发现了,就给刘崐立了一个规矩,要求他只能在教室里面惩戒皇帝,以此来维护小同治作为皇帝的尊严。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四、书法“独来独往、超然悠然”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的书法“独来独往,能发能收,无不达之意、无不举之词,起法结法,超然悠然”,已然炉火纯青;但所到之处,他的书法声名往往被他的文学成就和政绩所掩盖。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清抄本《刘侍郎奏议》(六卷)。该书收录了刘崐的奏章,笔力劲厚,圆润得体,潇洒飘逸。除上述《刘侍郎奏议》外,著作有《刘中丞奏稿》(八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刘崐奏折几百副,军机处上谕记录三百多条,各地也有少许楹联散落。

在湖南期间,刘崐极力搜求钱南园作品,编有《钱南园遗集》。他的字迹在民间被视为珍宝,在家乡更是被视作驱鬼符,都以家中能挂上一幅为荣,人们不惜重金求购,但他从不轻易书赠于人。特别有一次,当他得知自己的墨迹在某处青楼出现后,撰写楹联“愿与不解周旋客饮酒,难为不识姓名人作书”,悬于堂前,谢绝探访者索书。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四、一生清廉、家无余财、无钱返乡

刘崐宦海一生,官位显赫,政绩斐然,故乡的父老对他寄予了厚望。在湖南百姓口碑甚高,却不为家乡父老所理解。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据传,景东文庙于嘉庆十一年至同治元年期间(1806—1862),三次遭兵灾毁损。同治十五年(1874),乡绅捐资倡修,耗时三年。文庙修好后,乡绅们对棂星门正门开启一事争执不决,有人说要等到景东出现状元郎时,由状元郎亲启;有人说景东已经出现了位高权重的清官程含章,足励后辈,可以开启了。最后大家一致商定,要等到帝师刘崐归里后,由刘大人亲启。

但最终刘崐还是辜负了乡亲们的愿望,加之乡人受其恩泽不多,于是有人认为他“漠视桑梓”了。其实,刘氓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家乡父老,特别在他罢官后,心力交瘁,更是念念不忘桑梓。他在定王台楹联写道:“玉佩琼琚,缅怀帝子;兰宫桂苑,结想山阿。”借抒定王台,饱含羁旅思乡之情,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他罢官后,滇西南哀牢山各民族起义尚未平息,一位朝中任过重臣的官员,哪怕再贤能,回乡之路更是变得遥遥无期,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大遗憾。

五、埋骨湖湘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光绪十四年(1888),刘崐在长沙寓所离世,享年八十岁。李篁仙(谭嗣同岳父)送来挽联:“廿年来台座春风,侍依湘水,俯念亲俱老矣,不辞金粟之贻,只深惭疲马修途,无自酬恩负知已;一月半江城暮雪,归立程门,见问子其饿乎,特致枣糕之饷,今猛听啼鴞远树,为公流涕感平生。”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刘崐辞世后,家里一贫如洗,家人对他的安葬成了最大的问题。他的弟子门生感其为人,凑足一万两银子,合力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的一处山丘,并置下墓地墓庐。先生“结想山阿”之梦,或许稍得以慰。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帝师们的行为举止如同故事般在民间流传,有的则越传越玄。就是今天,在名胜古迹处还能看到一些帝师们的遗迹。

权力的霸道和历史的吊诡就是如此教育着中国的读书人,在一个权力通吃的社会,一代代的读书人会自然而然地向权力靠拢,即使明知权力是柄双刃剑也会在所不惧。

云南籍帝师(三)同治帝师刘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