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书画装裱形式

谈谈中国书画装裱形式

镜心、镜片是一种将书画作品镶嵌在镜框中或装饰板上的一种装裱形式,其工艺简洁、省工省料,便于张贴和悬挂。如镶上玻璃来罩面,还可防尘挡风,避免了损毁,更利于长期悬挂欣赏。镜片的种类和制作方法有多种。装饰在厅堂墙壁上的大幅镜片,又被称为“壁画”。这种大幅镜片的装裱程序和技法有全托精裱和半托普装之分。

(1)全托精裱:先将大幅画心托纸,不必上墙,先待其自然风干,到水分干透后再加水润湿,将其拍平上墙绷平晾干。下墙之后要先裁好画心,然后镶上边料和局条,最后托上复褙,上墙绷平。如有必要,可加上两层或三层复褙,如要减少过多的接缝,可选用六尺三层夹来做复褙。绷平晾干后,裁成适宜尺寸,然后绷贴在托板之上或直接镶嵌于镜框内。

(2)半托普装:先将画心的托纸绷平,裁好画心,在画心背面四周刷上宽约一厘米的浆口,直接绷贴在镜框托板中间,四周留下适当宽度,然后镶上局条和边料。边料可以实贴,局条先镶后镶均可。但局条和边料的边口要做到裁切平直而整齐,四角接口也应做成八字口,便于对拼。用料则可选用刮好的锦缎或者托好的绫料。此种装裱方法,省工省料,工序简单,易于制作。如画心太大,则应在托画心时多上几层,保证其牢固程度。

横披,是将横幅书画装裱后,两边装上轴杆(俗称“耳杆”),便于横挂在墙壁上的一种特定装裱形式。横披在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就已经有所记载,但并非最古的形式。为便于收藏,避免卷得过紧而造成画面或纸褙的损伤,可在左边的耳杆和背后配上一对可分可合的半圆杆,在收卷时可合成圆轴杆,称为卷心。

一般来说这种横披需要三根相同的半圆杆,有些杆是相连的,有些则可以单配,故而有人又称之为“和合杆”“合页杆”。相对来说,这类杆要比一般杆的上法复杂,夹口需大,左侧夹口应该约为右侧夹口的两倍,将左侧的两杆分开并排上,圆面朝外,杆上不能钉鼻,待杆上好之后,在杆的圆面上打一个或两个钉孔用以悬挂即可。横披尺寸一般为:上下两边宽四厘米,长度与画心相等,若镶局需另加一厘米,两侧的耳宽是边宽的七至十倍,这些可以视画心尺寸而定,长度是画心的宽与两边宽之和。横披在卷好边以后,多在画心上下边正中处背后,粘上两个钉角。钉角是用绫子的余料裁成半厘米宽、约两厘米长的小条,折成一个带有两个贴口的三角形,将三角部分用糨糊粘实,然后再同定在两边背后。

扇面上的书画作品,经过装裱加工,其可成为一种新的装裱形式。只有折扇和团扇两种适合于书画装裱。这两种扇面既可以装裱成镜片和镜心,又可以装裱成册页和屏条,且多以挖嵌的方法来镶嵌画心,所以用途很广。在日本,还有人将扇面形式的画心装裱在屏风上,这类装裱多用于茶道,由此可知扇面在艺术上是有其一定价值的。

如果是旧扇面,则应该先用清水将其湿润,待将夹层完全闷透之后,再将其正面的画面与其背面的书法分揭开来,经托纸平墙之后,即可继续制作。如果是新扇面,则可以直接揭开,然后平墙。如果是团扇,则应先将环边的绷条揭下或者用裁刀沿扇框边口将整个画面小心裁下。裁制扇面的画心,应该根据扇面原有的形状特制一块形状相近的裁板尺。裁制时,将裁板尺套于扇面之上,沿裁板尺底边小心挖裁画心。

折扇扇面,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书家在创作时,依据不同形式做出恰当的安排。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

对子,此处是指悬挂于中堂画幅两侧的字,又称“对联”。悬挂在门的两侧或者悬挂在屋宇抱柱上的则称为“楹联”,对子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是书法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子据说始于五代孟昶,其实是从桃符上的题字渐渐演变过来的。组成对联的诗句要做到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句式长短不一,三四言至几十言皆有,书写成对幅后,再装裱成对子,可配以中堂画幅一同悬挂或分列于门庭两侧,极富装饰效果。其装裱的规格,应该短于中堂画幅,与屏条类似,装裱所用的镶料尺寸不宜过于宽大,一般的天地尺寸分别为六寸和四寸,两条边各为九分,地轴杆不需要配轴头,杆长与裱件的宽度相同,两端常用宋锦包裹,镶料一般用单色即可。

单屏条,是指单幅作品装裱而成的小条幅,它不同于立轴或四条屏,只是单体不带轴的一种形式,适用于小幅书画作品、扇面以及一些异形书画的装裱,一般尺寸不宜过宽或者过长。镶嵌所用的材料可选一色、双色或者三色,多以挖嵌手法为主。制作屏条要求镶嵌要规矩精巧,不让书画因为太小而显得单薄,这种形式的装裱适宜装饰小面积墙壁。

条屏、通景都是由大幅壁画演变而来。自宋至元明清之时最为盛行,是古代经常采用的一种壁饰。由“墙皮画和墙围子”的单一形式演变出屏风、四条屏、八扇屏、十二幅通景屏等多种形式。四条屏多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形式加以区分,再分别配以山水、人物、花卉、鸟兽、鱼虫等画面内容,又可以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的四体字组屏,这些都统称“四条屏”。

八条屏与之相同,多以字画结合的形式来装饰厅堂。条屏装裱一般都要求不宜过宽或过长,每幅单屏的地杆都无须装轴头,用锦缎包裹即可。因数幅条屏需要并列悬挂在一起,故而镶料应使用统一的一色或双色,尺寸也应该是相同的。通景屏也是如此。因通景屏是由数幅相连而成的一幅统一的作品,故而单屏之间的边口不宜用镶料隔开,中间数幅单屏的两边和两侧两幅的内边,只能镶加一条0.3厘米宽的绫绢窄边,用于增加书画外边的拉力,以此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数幅相连的条屏形式,在装裱时要求每幅单屏尺寸统一,屏风也是如此,只是普通屏风多将书画镶装在木框之内。另外还有“挂屏”“坐屏”等多种新的装裱形式,或加镶边料,或只托画心,或是分体,或为通景。屏风的使用范围极广,除去间隔和挡风之外,通过间隔来造出变化的空间效果,使得静中生趣,移步换景,引人人胜。

立轴是将方幅、竖幅或尺寸不大的书画作品装裱成为带轴的条幅,又称之为“轴幅”或“挂轴”。这种形式的裱件使用最为广泛,但始于何时已无法得知。存世的古裱件多为明清时期遗物。因明清两代多高楼大厦,厅堂宽敞明亮,故而多为长而且阔的轴幅。但如今如果装裱得过长则会因屋室狭小而难以悬挂,过短又不能醒目,两者均不能尽意抒怀。郑板桥曾有一副对联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故而书画装裱也应因地制宜。立轴有很多类型,按用料可分为锦裱、纸裱、绫裱、绢裱、半纸半绫裱;按颜色可分为一色裱、双色裱、三色裱;按时代和地域特点可分为宋裱、清裱、湘裱、广裱、京裱等多种。这些不同装裱模式的基础上配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色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立轴装裱中最基础的一种,经过托、裁、镶、复、装五道工序而完成。

(2)双色裱:这种方式是用两种颜色的镶料来装裱书画,多用于方幅或是不太长的书画作品。与单色裱的工序相同,只是在镶接天地头和隔圈之间多了一道浆口的工序。隔圈的颜色应与画心的颜色相匹配,而天地头的颜色则应与隔圈的颜色有些差异,而且最好是以同一色调的过渡来区分,从而显得统一而又协调。

(3)三色裱:即是利用三种颜色的镶嵌材料有机地结合来装裱,依靠多变的形式来装饰画面,以此来突出画面主题,而又不喧宾夺主。三色镶料有如下几种组合形式:一是在书画的四周先镶上隔圈,上下再镶上另一色的隔界,最后两头镶天地头,这种形式在视觉上使人觉得画境深远,而又主题鲜明。二是在书画的四周镶上隔圈,但隔圈的立边不能太宽,3厘米即可,之后在隔圈上下各镶一条与通天小边颜色与宽度的横隔条,再在隔条的外口处镶上浅色的天地头,再将裱件的两条外边裁好,最后镶上通天小边。三是在上一种形式的基础之上,将隔条修改成与通天小边颜色相同的隔界,这种形式适用于画幅较小而装裱尺寸又需大一些的书画。

册页是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装裱形式,多用于小幅书画的成册装裱。由于旧时多为较长的卷轴而不便观赏,分为单幅的镜片又容易混乱,故而组装成集,各张页子连在一起装裱成册,因此称之为“册页”。装裱为册页的多为偶数的书画页子,一般多为四页、六页、八页、十页、十二页、十六页、二十四页等。每页一开,所以又称十二开、十六开等。每开又有单幅、双幅和通开幅三种。其形式根据书画规格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

(l)-种能够上下翻阅,称为“推篷式”,主要适用于横幅书画的镶嵌与装册,其中也包括扇面的装裱。若为单幅书画则镶嵌于页子的下半页。若为画面配以诗文,则可上下半页分开镶嵌,如果将画面镶嵌在下半页,诗文的书稿即可镶嵌在上半页。

(2)另一种册页可以左右翻阅,称为“蝴蝶式”,主要适用于竖幅书画的装裱及圆形书画的镶嵌。这类册页画作的镶嵌须镶在页子的左半页,而诗文书稿应镶在右半页,因为传统开本形式多为左开右翻。“蝴蝶式”与“推篷式”装裱工序相同,技法也基本一样。在页数上除去带有画面的页子外,应另加前后扉页两开,所以若为十二幅则外加扉页实际应为十四开,以此类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挖嵌书画的位置和要求。其托裱的方法与轴片的托裱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工序稍有不同,太薄的页子不能达到坚挺平阔的效果而容易折损,故而纸层应该加厚,至少在六七层左右,装裱后的册页要求如同木板一样平整。

(3)还有一种双页合成的通折双面的装裱方式,称为“经折式”。这类册页的制作比较容易,优点也多,既可以装裱书画,又可以装裱为空白的素册页,而且其正反两面都可以利用。这种素册页使用灵活,可以在正反两面上进行书画创作,既可横使又能竖用,折起不足方尺,展开却长可丈余,便于书写绘画。

手卷是一种由较长横幅书画装裱而成的带有轴杆的长卷形式。它是从古时竹简、卷册等书籍形式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便于展阅和收藏。可以说手卷是一种非常古朴典雅的装裱形式。由于适用于装裱成卷的书画多为比较长的横幅,而其装裱品式又非常考究,附加要求很多,故而手卷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要求裱工技术精深,装裱完成后要求古朴典雅,展开后平柔直韧,卷起时轴实边齐。

手卷的装裱有其特定的规格,一幅完整而且标准的手卷是由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正隔水、拖尾等部分组成,包括镶局、沿边、装轴上杆等工序,而每一部分的要求都有其合理的原因和作用。

手卷尺寸是根据书画的尺寸来决定的,除去书画本身,其他部分的尺寸应按比例确定,其长度总和加上书画本身的长度即为手卷的总尺寸,这些在装裱之前应该先计算好,但为了美观和保护书画,装裱手卷宁长勿短,尤其拖尾和题跋部分可以略长。这样既可方便鉴赏者和收藏家

题词,又能增大卷杆轴心的圆度,减小了纸的弯度,起到保护书画的作用。

装裱手卷材料多选用较薄的锦缎或者绫子,天头是为了保护书画和引首,因此以能裹卷两周以上为好,天头背面还需加锦裹首,尺寸为天头的一半。手卷宽度一般为30~50厘米,边宽一般为1~2厘米。书画托纸后的厚度要与其他镶嵌材料厚度相同,以达到收涨的统一。引首用纸可选冷金宣,拖尾和题跋可选用仿古宣或其他染旧宣纸。为区分和装饰画卷的顺序,每个接缝之间需要镶嵌不同作用与颜色的隔水。

打算学习书画装裱的朋友请点下面了解更多进入官方站了解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