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千萬學子同場競技,多少寒門學子希冀通過高考完成人生的重要轉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位清代考生是,他是“北紀南袁”的袁枚,是當年跨省跑到桂林參加高考的江南才俊。

何事最傷心,少年曾得意

古代高考學子目標在科甲及第,考舉進士,有資格在京為官,進修深造並外派地方,成就“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抱負。袁枚的老家江浙地區,自古吳越經濟富庶,清代政治經濟上除了直隸地區,就數兩江地區發達,江南人才與經濟並駕齊驅地成為了全國人才高地,佔據半壁江山,每次“秋闈”和“春闈”等朝廷考試,江南士子幾乎總是獨佔鰲頭,遙遙領先。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晚年袁枚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先生、倉山居士,祖籍浙江錢塘。少負才名,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溧水、江寧等知縣,有政聲。清代乾嘉時期著名詩人,詩主性靈,古文駢體自成一家,與趙冀、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少年袁枚成長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他出世時家裡已是沒落的書香門第,沒什麼田產,父輩科考入仕的傳統選擇近距離地影響著他。父親袁濱、叔叔袁鴻的第仕之路並不如意,靠寄人籬下當幕僚來維持基本生活。

不過少年袁枚自幼聰明,愛書如命,12歲就考取秀才。大家十分看好這位神童,浙江巡撫將他保送到杭州萬松書院深造。年輕的袁枚興趣廣泛,我行我素,極為反感以八股文取才的古板套路,他幾次大考都不按規則出牌,屢教不改,只能落得連年失敗的慘痛。

袁枚少年時期養成的性靈派風格的文學主張貫徹一生,正如其在《隨園詩話》中所云:“餘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曰:“忘足,履之適也”。餘亦曰:“忘韻,詩之適也。”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科舉張榜

千里投奔在桂林的叔父袁鴻

袁枚在眾目睽睽之下屢戰屢敗,暗自神傷,已經四次落榜了,他自己覺得很掉面子,很不好意思出門。整天宅在家裡鬱鬱寡歡,嘴裡唸唸有詞,“何事最傷心?少年曾得意”。奶奶看在心裡十分難受,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你叔叔在廣西桂林,那邊競爭可能沒那麼厲害,不妨到那裡散散心,或許他能幫你的忙。”

21歲的袁枚拿著奶奶籌集的幾兩銀子,輾轉千里來到桂林,投靠給廣西巡撫當幕僚的叔叔袁鴻。窮得叮噹響的袁枚滿懷希望而來,滿心歡喜地見到叔叔,被他狠狠地數落一番,“你大老遠跑來這淘金嘛,沒門!你看桂林到處是山是石頭,你啃得動不?我都快要揭不開鍋了!”不寬裕的叔叔給他潑了一頭冷水,很是掃興。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清代廣西貢院靖江王城

叔叔袁鴻醜話說在前,不過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他還是盡己所能地幫忙。帶著初來乍的侄兒在桂林城裡四處走走看看,出門應酬都不忘帶著侄兒,也領著他進廣西貢院所在——靖江王城,一座比北京故宮年代稍久的宮殿。

人生知己廣西巡撫金震方

叔叔自然也會把他引薦給巡撫大人,第一次進巡撫衙門,巡撫大人就在八桂堂出題考驗這位神童。袁枚不假思索,即席作詩《銅鼓賦》,語驚四座,當場引起巡撫大人和所有幕府高知的稱讚。江南才子果然名不虛傳,識才愛才的巡撫大人見他氣度不凡,主動收留了少年袁枚,讓他在衙門當下手。消息不脛而走,這在當時的官府、書院及坊間迅速傳開。

袁枚在府裡做著半工半讀的生活,一有閒暇走出衙門幕府,陶醉在無與倫比的山水奇景之中,徜徉於唐宋年間的摩崖碑林之間,吟詩作賦歌頌桂林的大美河山。春風得意的袁枚漸漸走出陰霾,峻秀的山水硬朗了他別具一格的品性,浩瀚的歷史人文薰陶了他的文人才氣,或官或民的所見所聞豐富了他的人生見識,詩社朋友的廣泛交流也拓寬了他的文辭領域。年輕的袁枚遍覽獨秀峰、疊彩山、七星巖等桂林勝地,留下了不少讚美桂林的膾炙人口詩句,如“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火來眼前”、“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造化縱有千手眼,亦難一一施雕鑄”。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擎天一柱獨秀峰

袁枚幾經高人點撥,不再是那個嘴上沒毛、不知變通、苦讀死書的“學霸”,在桂林壓倒群芳、鶴立雞群。數月後,當得知清廷要舉辦丙辰博學宏詞科選拔人才時,巡撫大人獨愛這位有國士之材的外鄉人,特意向上峰專折舉薦袁枚。博學宏詞科是專為那些不願意參加科舉的飽學之士提供的,很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味道,剛好合了袁枚骨子裡的個性脾氣。

《隨園詩話》記載:撫軍金震方先生一見有國士之目,特疏薦博學宏詞,首敘年齒,再誇文學,並雲”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一時司道爭來探問,公每見屬吏,談公事外,必及餘之某詩某句,津津道之,並及其容止動作。有句言“萬里闕前修薦表,百官座上嘆文章”,餘在屏後聞之竊喜。

進京趕考啟程前,巡撫大人特意贈送120兩盤纏,並屬意專人護送進京,這讓袁枚感激涕零,千言萬語融進臨別贈詩《薦鴻詞北上辭別桂林中丞》,“萬里投知己,千秋見偉人”,不知如何感謝巡撫大人的知遇之恩,他發誓一定會知恩圖報,也不會忘記第二故鄉桂林的養育之恩,“桂嶺三秋月,長安一路塵。拜辭先灑淚,圖報屢看身”。

人生第二位貴人刑部尚書尹繼善

進京參加博學宏詞科的考生超過200號人,數袁枚年紀最小。儘管還是沒考上,但是經過廣西巡撫的推薦,神童袁子才從此名滿京城。而恰巧在京遇上了第二個人生貴人、居京侍父的八旗才子尹繼善(1696—1771年)。乾隆元年(1736年)尹繼善任刑部尚書兼管兵部,父親是大學士尹泰。

小青年袁枚憑藉文才,進入了同樣愛好舞文弄墨的尹繼善微信朋友圈。“尹文端公好和韻,尤好疊韻,每與人角勝,多多益善,”愛材如命的尹繼善,對這位年輕人十分器重。三年後(1739年)京師考試,因為尹繼善的保護,袁枚方才停止敗績,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袁枚先後當過江蘇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也是頗有政聲。

己未朝考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餘欲刻畫“想”字,有句雲:“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諸總裁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大司寇尹公與諸公力爭:“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應制體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習也。倘進呈時,有上駁問,我當獨奏”,群議始息。餘之得以官選,受尹公知,從此始。未幾,上命公教習庶吉士。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袁枚筆耕不輟

33歲時因為父親逝世丁憂守孝三年,借賦閒在家的空檔,精進文風,聲名漸長,置買曹雪芹家在南京的房產,名呼”隨園”。因為受不了官場桎梏和無聊,袁枚40歲時正式辭官歸隱。憑藉在文壇如日中天的名氣,常有人前來高價求取字畫,或傳記,或墓誌銘。中晚年時,他通過碼字潤筆的功夫生財致富。一些貪官汙吏厚著臉皮求取身後名,袁枚經常想辦法敲其竹竿,而對於民聲德厚者,他往往不取分文。

為官崇拜嶺南儒宗——桂林陳宏謀

通過尹文端公的朋友圈,袁枚結交了出身桂林的陳宏謀(1696—1771年)。尹文端和陳文恭各自封疆四十餘年,先後為相。袁枚結識兩位同年生、同年進、同年死的老搭檔,又同為雍乾皇帝倚重的大紅人,不管身居廟堂還是退居江湖,好歹大樹底下好乘涼吧。袁枚中晚年極盡文人的求財本事,以文生財、以才辦校,成就夢寐以求的貴族聞達,順風順水地成就富甲一方的大文豪,一代文壇盟主霸佔江湖五十年。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東閣大學士陳宏謀

尹繼善多諳人情世故,巧於趨利避害,圓融老煉,江湖完人,袁枚和詩:“身如雨點村村到,心似玲瓏面面通。”而出身寒門的陳宏謀,事必躬親,敦本厚德,謹慎持重,袁評價陳:“以用世為心,以聞過為善,以淡泊自甘,以恭儉自持;析理必窮其微,愛民自核其實。”陳宏謀的傳記已有狀元彭啟豐的版本,而袁枚卻再次出面潤筆,可見袁枚對陳宏謀的推崇和敬重。

年近古稀重返桂林,山水之情凝於詩作

1784年的袁枚古稀之年,他不聽家人勸阻重返桂林,可見他對第二故鄉桂林的深厚情誼。故地重遊,生髮“古今山水不兩異,卻是故人勿遠去”的感慨,看著依然秀美峻奇的山巒、清麗明灩的灕水,年少學習交往、遊覽名勝的往事歷歷在目。

可惜往事如煙,故交均已離世,貴人金巡撫也已離世,追憶少時提攜之恩,袁枚為之淚目,在曾經的八桂堂久久不忍離去。 “森森八桂翠蒼天,此處曾經謁大賢。知己平生人第一,白頭重到路三千。薦章海內猶存稿,往事風中已化煙。夢自難尋腸自轉,幾回欲起又留連。”

看到年少的《銅鼓賦》載入《廣西通志》,頓時流淌難以抑制的感動:“五十年前《銅鼓賦》,自家披覽自家憐。不圖灕水《崇文目》,竟冠熙朝第一篇”。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桂林城徽象鼻山

因為年少未盡山水之樂,五十年後再次激發了創作熱情,詩詞泉湧,為桂林山水雕琢生命,濃重著墨。他在《重入桂林城作》中寫道:“水石無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燦爛在桂林的歷史星空,啟迪後來同理感知,暢想遊人無盡的美感。

故交遠去,新朋再來。此時廣西,一批來自中原的德才兼備官員,進入南夷邊陲之效命,深刻影響著廣西的整體文風。如差點考舉狀元的“乾隆三大家”鎮安知府趙冀; “山東高密詩派”的岑溪知縣李憲喬;兩廣首富江西臨川籍李氏,還有重視教育和傳承的廣西巡撫江西南康籍謝啟昆等等。一批文人新秀,或官或商或民,不約而同湧入省城桂林,集結在各類詞館、詩社、畫室,氣象繁榮。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桂林街頭讀書一角——袁枚詩作《苔》

袁枚也結交了許多桂林本地的後起之秀,其中最突出是他稱讚的臨桂朱依真(字小岑),其詩作雜取韓柳,有如桂嶺的險峻和灑脫,可擔“粵西詩人之冠”的頭銜。五十年不見,袁枚感慨,“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他對桂林的詩詞書畫文化自成一派的繁榮大加讚賞,有如桐城派主將梅曾亮後來對“嶺西五大家”的驚歎,“天下之文章,其萃於嶺西乎?”

袁枚重返桂林呆了兩月有餘,真是不捨桂林的天下奇觀和新知詩友啊,臨行前一幫新知前來餞別。

朱依真作詩《為簡齋先生祖道兼示同人》

清晨買棹送袁安,拉雜江聲慘弗歡。

白髮尚欠霜力健,青篷低壓水雲寒。

百年杖履三遊少,五日鈞天再聽難。

從此不虛生耳目,無妄莫作等閒看。

祖道:古人於出行前祭祀路神稱祖道,後稱餞行為祖道。

“知否衰翁行半月,夢魂還繞桂林西”,惜別桂林,收穫新知

袁枚在北上湖南的行船中,寫下了《舟中遣懷中首》,表達了他暮年重返桂林的真切情摯,正是“倘為名利出,未免心煩憂;專為山水行,何處不虛舟?”

從桂林北上興安,袁枚的行船逆水行舟走走停停,沿途一路吟詩表達,“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對桂林山水始終裹藏著“走兩步退一步”的依戀和不捨,短短百里水路竟然半月不出灕水,講得誇張點螞蟻爬都不止這點路。又有幾人能夠理解他的內心呢,“知否衰翁行半月,夢魂還繞桂林西”。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惜別桂林,不忍離去

袁枚離開後,一生周遊的桂林摯友朱依真,仍然保持與他的書信往來,切磋詩作,慰問別來。

兩年後,袁枚寄來七十壽辰的自壽詩,忘年之交朱依真深情回覆。

《寄壽隨園先生七十》(略)

江南有偉人,發白神不憊。河目而海口,披胸納雲芥。

二十策天人,三十課殿最。仁風婦孺歌,麗句仇?愛。

紛然雞犬升,半?丹餘丐。自嫌官府多,抽笏辭上界。

濟勝具猶昔,臥遊圖可廢。臺宕與黃山,收拾入夾袋。

有時展吟卷,瀑布聲宛在。忽憶桂嶺雲,重踏巒嶠背。

私幸因緣到,獲展先生拜。別來爾許時,屢荷齒牙掛。

傳來自壽詩,發緹見光怪。三月六朝春,一觴清酒介。

花間引凰?,金紫集朋輩。清福地所靳,盛名神或害。

二者熊魚兼,所得斯亦大。天意若私公,特以隨園?。

俾作地行仙,超出延康外。伊余天隨徙,浩蕩本無閡。

近期山陰棹,即訪剡中戴。遠期銅駝陌,握手三千載。


袁枚跨省到桂林高考,從此與桂林緣定終生,發跡併名滿天下

詩人袁枚發跡於桂林,因為桂林而聯結三教九流,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遍民眾。因為桂林完成了人生的逆襲,成為文人富翁,與桂林緣定終生,成為桂林史上一段佳話。風流倜儻的他愛江山,也愛美人,成為眾人的談資。《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等著作成為今天文史界、美食界研究的寶庫。作為桂林人,我們也要感謝袁枚給桂林留下的那份寶貴的文化資產。《END》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此,麻煩您幫忙轉發,並在下方評論區留下您的評論痕跡。再次致謝大家。後會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