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一位维吾尔学者曾说:“维吾尔就是木卡姆,木卡姆就是维吾尔”。

对维吾尔人来说,木卡姆不仅仅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镌刻着维吾尔人的性格、情趣和生活。

想要了解维吾尔人和真实的新疆,不得不了解木卡姆。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大漠之歌

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

它能慰藉不幸者,予以悲怆与凄婉。

我深深投入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

若耽于爱的憧憬既弹奏于伊人尊前。


木卡姆其苍凉、悠远的歌声在长风漫卷的戈壁大漠中回荡。

常年穿行于沙漠戈壁和绿洲之间,以传唱木卡姆音乐为生的民间艺人,被维吾尔人尊称为“木卡姆其”,意思是精于弹唱木卡姆的琴师。在维吾尔人看来,木卡姆其就是音乐精灵的化身,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音乐和歌声带到哪里,驱走痛苦,抚平忧伤,播撒欢乐。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它集歌、舞、乐于一体,载歌载舞,纵情尽兴。从城市到乡村,从庭院到田间,哪里有维吾尔人,哪里就有木卡姆,哪里有木卡姆,哪里就有音乐歌舞的盛宴。

维吾尔有句谚语:“只有穿越沙漠戈壁,才能到达绿洲。”沙漠是生命的禁区,绿洲是生命的摇篮。被黄沙和岩石重重包裹着的绿洲,就像大海中的孤岛,顽强地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生命之花。身处大漠的维吾尔人,一旦离开绿洲的怀抱,就要忍受烈日的烧灼和风沙的袭扰。漫漫戈壁,茫茫沙海,木卡姆成为寂寞旅途中最好的伴侣。沙漠和绿洲相连,生命和音乐相连。木卡姆就如同上天恩赐给大漠戈壁的甘露,滋润着维吾尔人心灵的绿洲。

歌声即心声—因为战争,渴望和平;因为贫穷,希望富裕;因为痛苦,向往快乐;因为孤独,所以呼唤爱情……心胸开阔、诙谐幽默、爱说爱笑、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文化传统。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丝路之乐

新疆古属西域,其独特的自然历史环境,孕育了木卡姆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在新疆南部的大片区域,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黄色的沙砾重重包裹着的盆地和绿洲,沿着这些绿洲形成了一条木卡姆音乐带。当我们用红线将这些盆地和绿洲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条和古代丝绸之路完全吻合的音乐之路。

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西域的龟兹、于阗、高昌、伊州等绿洲古国,就出现了一种名为“大曲”的音乐形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始在西域地区广泛地汇集融合。

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文物和佛窟造像中,可以看到那些形貌各异、表情生动的古代乐师们,手持箜篌、琵琶、竹笛、排箫等各种乐器进行演奏的宏大场面。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隋唐时期,西域大曲开始向器乐与舞蹈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发展,龟兹乐舞成为这一时期西域乐舞的代表。

公园10世纪,伊斯兰文化传入西域。“木卡姆”一词就是源自阿拉伯语,原意是阿拉伯文坛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12世纪后,木卡姆逐渐取代了大曲的地位,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维吾尔木卡姆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但至今仍然保留着西域大曲中特有的歌舞乐同台表演的基本形态。

木卡姆使用的乐器多达20多种。维吾尔人特殊的音乐才华,造就了他们在乐器制造方面的非凡技艺。从古到今,维吾尔木卡姆所使用的乐器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是桑木、杏木、各种动物的骨骼和皮毛。木卡姆使用的乐器除打击乐器手鼓、萨巴依外,还有弹拨乐器热瓦甫、萨塔尔和弦乐胡西塔尔、艾捷克等。其中的萨塔尔是一种弹、拉两用乐器,在制作工艺上,吸收、兼顾了唐朝的阮琵琶和古老的突厥乐器库姆孜的长处,成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木卡姆之神

公元16世纪初,南疆叶尔羌河畔崛起一个强大的叶尔羌汗国。

出生在民间木卡姆艺人家里的阿曼尼莎汗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她不但能熟练地演奏木卡姆,而且善于吟诗作文。后来她被叶尔羌国王娶进皇宫做了王妃。进宫后,阿曼尼莎汗和首席宫廷乐师卡德尔汗,对流传于民间的木卡姆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和提高,并用文人诗作替换原先的民间歌词,形成了十二木卡姆。顾名思义,十二木卡姆由12只套曲组成,每只套曲均分为三个部分: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第一部分“穹乃额曼”,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曲”的意思,是每套木卡姆开始的序唱,旋律典雅、华贵,唱腔委婉、舒缓。第二部分“达斯坦”,即叙事诗,内容多为维吾尔历史故事和民间叙事长诗。第三部分叫做“麦西莱甫”。麦西莱甫是“聚会”、“场所”的意思,原本是萨满巫师祭祀时所跳的舞蹈,如今专指群众性的娱乐聚会。

公元1680年,存在了166年的叶尔羌国覆亡了。阿曼尼莎汗创造的十二木卡姆随着宫廷乐师流传到民间。从此,十二木卡姆成为维吾尔木卡姆的代表,阿曼尼莎汗也成了维吾尔人心目中的木卡姆之神。阿曼尼莎汗34岁的时候,因难产而去世。300多年来,王妃的陵墓一直静静地矗立在莎车县城的一角。这里成了所有维吾尔人心目中的圣地。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地域与流派

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演变,沿着绿洲丝绸之路的走向,维吾尔木卡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点的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哈密绿洲曾是丝绸之路进入西域的东大门,也是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高原、南通塔里木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哈密木卡姆的表演中,高贵华丽的服饰明显受到汉蒙文化的影响,伴奏的乐器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哈密木卡姆的乐曲是由一支支来自民间的地方性民歌连接起来的,有些民歌中还填唱了汉语歌词,著名歌曲《哪里来的骆驼客》就是出自哈密木卡姆。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哈密木卡姆的舞蹈,人人手里都拿着一束鲜花。如果跳累了,可以用花作为道具,邀请他人上场跳舞。从这种舞蹈形式中,能够看到唐朝时的游戏“花之枝令”的影子。哈密木卡姆的“鸡舞”,由人模仿鸡寻觅、啄食、嬉戏的动作,其表演完全取材于农家的日常生活,生动逼真,鲜活灵动,令人捧腹。

海平面以下15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出了名的大火炉,著名的火焰山就在这里。吐鲁番木卡姆如同那里火热的气候,乐曲激昂热烈,唱词质朴明快,动作夸张变形。那里的舞蹈“纳孜库姆”,原本是讽刺生活中哪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事物。如今,苦涩和泪水却通过喜剧的形式传达出来,表现了维吾尔人乐观、率真、豁达的天性。

塔里木盆地生长的胡杨林,是沙漠里特有的一种树木,以生命力顽强著称。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胡杨活着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倒了1000年不朽”。而真正不朽的是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河流域的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具原生态特色的地方歌舞,这种纯粹依靠本色嗓音,不使用任何技巧的歌唱,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吼喊”。唱即使吼,吼也是唱。

镌刻情趣与生活,新疆木卡姆:维吾尔族的百科全书

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如果说十二木卡姆是经过宫廷淘洗的雅乐,那么刀郎木卡姆就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俗乐”,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面貌。“刀郎”是成群而居的意思,这是叶尔羌河流域大大小小绿洲中维吾尔人的自称。大部分刀郎木卡姆都被冠于“巴亚宛”

的称呼,所以“巴亚宛”就是荒漠中的音乐“甘泉”,荒漠中的木卡姆大曲。

爱情,永远是刀郎木卡姆的永恒主题和最重要的表达。也许干涸的沙漠需要甘露,受伤的心灵需要安抚。


情人啊,你是来把我瞧瞧,

还是来把我烧烤,

莫不要让熄灭的情火,

又在我心田熊熊燃烧。


原始和野性融汇在高亢激越的旋律中,没有人这样唱歌,没有人能唱这么高的音而不用任何技巧,然而刀郎人就是这样唱的,从远古唱到现在,从日出唱到日落,从孩童唱到终老。

哭也是歌,笑也是歌,生也是歌,死也是歌。维吾尔木卡姆就像一部用音乐和舞蹈铺就的民族史诗,记录着维吾尔人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绚烂多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