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楊文龍

幾十種化肥樣品堆滿辦公桌,參照牆面掛著的設計圖紙,時刻觀察樣品的變化,有時刺鼻的氣味溢滿全屋,他卻全然不顧……

這是一位潛心研究化學肥料工程師的“日常”。他叫楊文龍,是天脊集團研發中心創新團隊的帶頭人,現任天脊集團興化公司副經理、研發中心技術總監。

“拼命三郎”楊文龍

35年來,被同事稱作“拼命三郎”的楊文龍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高點上,匠心獨運為農業製造精品肥料,先後研發出兩大品類近20種新型高端化肥產品,並通過產品技術創新、服務提升和營銷轉型,走出了一條綠色肥料助力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贏得了市場及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談起過往,楊文龍感慨道,只有不斷堅持、不斷拼搏、不斷超越,才能讓我們的人生道路更加寬闊。1985年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他就將“閒談莫過三分鐘”字樣寫在筆記本首頁,每天下班後,他一頭扎進書堆;上班時虛心向師傅、技術人員請教,把他們的一招一式熟記心頭。很快,他就成長為單位的技術骨幹。

“我傳承了父輩的思想和對人生的要求。”看著父親從一名一線工人成為行業的行家裡手,尤其父親對技藝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對自己做人的嚴格要求,讓楊文龍受益匪淺。

“拼命三郎”楊文龍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種植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2017年,天脊集團成立研發中心,擁有豐富產品研發經驗和創新精神的楊文龍成為最佳領頭人選。

剛成立的研發中心猶如一張白紙,既要突破傳統硝酸磷肥的束縛,又不能離開硝酸磷肥的“靈魂”。如何開發具有天脊特色的高端產品、差異化產品,精準解決現代農業作物、土壤問題,推動硝酸磷肥產品升級,實現碳酸鈣綜合利用綠色可持續發展,楊文龍陷入深思。

從行業裡找思路,從市場上找答案,從田野中找結果,在壓力和挑戰中,楊文龍精準定位研發方向:以“無機化肥+有機質+增效劑”為主的硝酸磷肥改性升級,以“晶體鈣+有機質+中微量元素”為核心的晶體鈣綜合利用。

有了方向,猶如航船有了燈塔。楊文龍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開始新產品研發。一邊實驗,楊文龍一邊與其他公司積極展開合作,為硝酸磷肥尋找最美麗的“嫁衣”。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文龍帶領團隊與北京航天恆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出以硝酸磷肥和硝酸磷鉀肥為載體,添加“增效劑”的微生物菌劑、微生物土壤修復劑等“熊貓”系列產品,在行業內掀起巨大波瀾。隨後,他又先後與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合作,研發出複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機肥……在精準施肥、精準解決農業作物病蟲害問題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拼命三郎”楊文龍

產品有了,如何進行小批量試驗示範推廣成為擺在楊文龍面前的又一道坎。

善於捕捉市場信息的他,抓住一些化肥企業產能釋放不足的現狀,創新性提出“共享工廠”生產模式。經過多方市場考察,研發中心在河南、山東等地嘗試共享工廠合作生產模式,成為新產品研發推廣的“孵化器”。

開封青上化肥有限公司成為楊文龍和團隊嘗試共享工廠合作的首家企業。然而,由於開封青上化肥有限公司生產裝置難以適應硝酸磷肥特殊的生產工藝,導致新產品造粒無法實現預期效果。

“只為問題找方法,不因困難尋退路。”楊文龍整日整夜鑽在廠房,逐臺設備逐個流程查找問題,嘗試不同配方試驗。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再試,歷經70多次試驗,珍珠般的硝酸磷肥顆粒從運輸皮帶上緩緩而出。之後,天脊集團複肥二廠和共享工廠新產品試生產取得良好效果,產品迅速銷往全國各地。

在楊文龍的大力推動下,研發中心與臺灣青上、福建天禾、四川天禾等公司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技術互補深度融合戰略合作;與北京航天恆豐、中駿興煙、南京旋凱生物等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校企研發合作關係,嫁接優勢資源,為新產品研發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儲備,形成新產品研發、試驗示範推廣“一條龍”體系。

對於這些成績的取得,楊文龍很淡定,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平淡的兩個字:用心。

隨著產品研發體系逐步成熟,今年初,天脊集團成立“產銷研”一體化機制。楊文龍勇擔重任,再次投身到品牌培育、產品創新、營銷模式上……

“能夠參與我國肥料行業的研發與轉型,此心無悔、此生無憾。”楊文龍帶領團隊將繼續專注肥料研發,密切關注生態與土壤健康,致力於讓農作物吃飽、吃得更好,實現環境優美、人類健康的宏偉目標,為推動我國從肥料大國向肥料強國轉變作出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