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本節核心摘錄

1、債務危機案例:菲律賓1979-1992年通縮型去槓桿。

2、泡沫期完結時的債務規模:GDP的77%。

3、蕭條期標誌性事件: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大幅下跌和政治暴力。

4、蕭條期數據:那時的菲律賓經歷了外國資金的大幅流出(資本流入下降規模相當於GDP的9%),這導致了貨幣緊縮(政策制定者最高曾將短期利率推至34%的高位),貨幣匯率也出現了大幅下跌(真實匯率下跌了16%)——且菲律賓還遭受了具有自強化效應的GDP下跌(幅度為11%),股價下跌(幅度為71%)。同時,貨幣的弱勢助長了極高的、且持續不斷升高的通脹,在蕭條期時(通脹率)最高達到了58%,這在所有案例當中算是一般的水平。

5、通脹時期的成果:在這個案例當中,在經歷了一段相對較短的醜陋去槓桿過程後,菲律賓的政策制定者廢除了貨幣錨制度,而且還允許足夠的金融緊縮以降低在進口方面的花費(經常賬戶的赤字在之後得到了相當於GDP規模7%的改善),這也使得持有菲律賓貨幣更加具備吸引力。菲律賓在處理金融機構問題和壞賬問題上非常激進,如果有9樣政策工具可用,他們已經拿出了7樣。特別是菲律賓還實施了銀行國有化,並直接提供流動性,還直接從市場上購入問題資產,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也出手幫了菲律賓一把,此外菲律賓還實施了結構性的改革以增強就業市場彈性。正如下圖所示,在調整期時菲律賓的債務佔到GDP的規模下跌了9%(年化1%),債務/收入比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名義收入的上升,同時菲律賓較低的匯率(在漂亮去槓桿過程中真實匯率最多曾下跌19%)為之後菲律賓貨幣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礎。(之後菲律賓經濟)花了6年之久才將GDP帶回了危機之前的水平,以美元計價的GDP則只花了5年。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菲律賓1979-1992年通縮型去槓桿

就像下圖中所展示的一樣,菲律賓在1979年到1992年之間經歷了一場漸變式的通脹型去槓桿週期,這同樣是一個國家面對外部壓力時“任由貨幣經歷風吹雨打”的典型案例,即雖然暫時性的產生了通脹壓力,但是最終卻給予了政策制定者更多的彈性空間用於調節匯率。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泡沫期

在1979年到1982年之間,菲律賓經歷了一場主要由不可持續的強資本流入、貨幣強增值所造成的泡沫時期。在此時期菲律賓的債務規模增加了相當於GDP 16%的規模,債務總量達到了此次危機之前的最高峰——約等於GDP的77%。在這一案例中,債務中相當高比例以外幣計價(大約相當於GDP的56%),這也讓菲律賓面對外資撤出的鉅額風險暴露。在泡沫期時,(菲律賓)的投資性資金流入規模較大,約相當於GDP的9%,這也使得其經常賬戶赤字規模7%的部分得到了補充。得益於上升的債務和資本流入,菲律賓的經濟增長比較強勁(大約4%左右),經濟活動景氣度也較高(GDP差額最高達到9%)。貨幣的相對競爭力成了一個問題,因為菲律賓貨幣在此期間升值了18%。把上述內容放在一起來看,這些泡沫的壓力和菲律賓對於外國融資的(過度)依賴共同造就了一個不穩定的經濟環境。

蕭條期

最終(泡沫期積累的)趨勢終於形成反轉,併產生了具有自強化效應的蕭條和收支賬戶危機螺旋。這一時期自1982年持續至1984年,高水平的債務使得菲律賓經濟十分脆弱,難以招架重大打擊(的發生)——這次重大打擊(最後)以大宗商品價格快速大幅下跌和政治暴力的形式得以呈現。那時的菲律賓經歷了外國資金的大幅流出(資本流入下降規模相當於GDP的9%),這導致了貨幣緊縮(政策制定者最高曾將短期利率推至34%的高位),貨幣匯率也出現了大幅下跌(真實匯率下跌了16%)——且菲律賓還遭受了具有自強化效應的GDP下跌(幅度為11%),股價下跌(幅度為71%)。同時,貨幣的弱勢助長了極高的、且持續不斷升高的通脹,在蕭條期時(通脹率)最高達到了58%,這在所有案例當中算是一般的水平。(菲律賓)走到如此這般田地也確實是有道理的,因為秘魯所面臨的一系列“風險因子”更容易將其推入螺旋形的大型通貨膨脹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是其大量以外幣計價的外債),菲律賓的金融機構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此外,菲律賓的央行花費了很多外匯儲備以捍衛本幣(外匯儲備下降了100%),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就像下圖中所展示的一樣,儘管菲律賓需要一次去槓桿的過程,其債務佔到GDP的比重(仍然)基本不變。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下圖中的測量計由一系列數據綱要彙總而成,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粗略的測量。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通脹時期

一個決定收支/貨幣賬戶危機順利出清的決定性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如何應對逆向的資本流出:他們是否允許金融環境出現緊縮以(緩解)資金流出(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卻是解決危機不可缺少的手段),或者是大量印錢以補上流出資本的空缺(這會造成通脹)。在這個案例當中,在經歷了一段相對較短的醜陋去槓桿過程後,菲律賓的政策制定者廢除了貨幣錨制度,而且還允許足夠的金融緊縮以降低在進口方面的花費(經常賬戶的赤字在之後得到了相當於GDP規模7%的改善),這也使得持有菲律賓貨幣更加具備吸引力。菲律賓在處理金融機構問題和壞賬問題上非常激進,如果有9樣政策工具可用,他們已經拿出了7樣。特別是菲律賓還實施了銀行國有化,並直接提供流動性,還直接從市場上購入問題資產,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也出手幫了菲律賓一把,此外菲律賓還實施了結構性的改革以增強就業市場彈性。正如下圖所示,在調整期時菲律賓的債務佔到GDP的規模下跌了9%(年化1%),債務/收入比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名義收入的上升,同時菲律賓較低的匯率(在漂亮去槓桿過程中真實匯率最多曾下跌19%)為之後菲律賓貨幣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礎。(之後菲律賓經濟)花了6年之久才將GDP帶回了危機之前的水平,以美元計價的GDP則只花了5年。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附圖集合:菲律賓1979-1992年通縮型去槓桿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1


未完待續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