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在成都市郫都區有一個村子叫“戰旗村”,位於郫都區、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地交界處,距離成都市中心40多公里。整個村子的面積2.06平方公里,總人口1704人,耕地1930畝。

十幾年前,戰旗村和全國的許多農村沒什麼兩樣,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可如今的戰旗村道路寬敞整潔、環境清新秀美、熱情好客的村民都住進了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鄉村別墅、現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省百強村”。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2007年,村裡開始了“資源換資本”的方式開始發展。現在戰旗村經濟總產值近3億元,集體資產達到57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5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萬元。

戰旗村能取得如此成績,這都源於村集體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對農村土地資源的靈活運用。

01

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帶頭大哥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戰旗村歷屆村兩委班子秉承堅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在村域經濟發展中勇於開拓創新,重視集體經濟發展,率先興辦機磚廠、豆瓣廠和酒廠等村集體企業,勇立農村改革發展潮頭。

集體企業在本區域內起到了較強的示範帶頭作用,至九十年代末村集體企業發展達12家,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2006年以來,戰旗村緊抓市委 “統籌城鄉”機遇,在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組建了村級經濟組織­­——戰旗農業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以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由村集體注入流動資金,吸收農戶495戶,共有社員1551人;集中統籌規模化經營土地1820餘畝,其中,專業種植大戶流轉土地1420畝,合作社自主經營320畝。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同時,確立了“村-企-農”互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採取入股保底、二次分紅的方式,實現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500餘元。


02


盤活土地資源,農旅融合發展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戰旗村充分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以村集體經濟股份量化改革為基礎,推進“園區+景區+社區”聯動發展。

2015年,戰旗村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組建郫縣唐昌戰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採取村民自主商議入市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實施村集體經濟股份制量化改革。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戰旗村敲響了全省農村集體經營建設性用地入市的“第一槌”。率先將13.45畝閒置用地以49.5萬元/畝的價格公開掛牌入市,獲得價款收益706萬元。在四川率先獲得集體土地融資授信2000萬元,成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金融創新成功範本。


通過用地入市改革戰旗村盤活了沉睡的土地資源,全村有90%以上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95%以上的農戶承包地進行了流轉,95%以上的流轉土地實現了集中經營,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通過入市地塊商業服務綜合體項目建設,同步推動“鄉村十八坊”、“郫縣豆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建設,推進“園區+景區+社區”聯動發展。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金,打造了“一三聯動、以旅助農”典型樣板。年接待遊客40萬人次,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戰旗5季花田景區。

實現了傳統農民向旅遊從業者轉變,傳統農業向休閒旅遊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精品景區轉變。對村域內的高耗能、高汙染企業,戰旗村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技改節能減排,對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建立退出機制。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藉助合作社平臺,開發以農副產品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積極引導村域內現有的5家集體企業和5家民營企業進行提檔升級,將現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與農業觀光體驗有機相合起來,開闢參觀通道,開發旅遊產品,營造一、二、三產業互動的良好氛圍。


03


把現代農業作為基礎產業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戰旗村把產業興旺擺在突出位置,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效地整合、激活了各類資源要素,他們找準了農業新經濟的增長點,並構建了符合鄉村定位,具有發展潛力的鄉村產業體系,實現了黨員聚在產業裡、群眾富在產業中。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在推動傳統農業做大做強做優上,育優壯大滿江紅、富友等四家“土生土長”的調味品企業,以生產郫縣豆瓣為主創立“蜀府”、“先鋒”等省市著名商標品牌,建成綠色有機蔬菜基地、薰衣草種植基地,發展食用菌、藍莓、草莓等特色產業。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在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上,大力發展以草莓採摘、藍莓採摘等項目為主的休閒觀光農業,打造鄉村旅遊綜合體項目,實現綠色種植、農業觀光、休閒旅遊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18年建成的“鄉村十八坊”以傳承非遺技藝為核心,集產品製作展示、參觀學習、體驗銷售於一體的旅遊商業文化綜合體。“鄉村十八坊”現已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值的重要路徑。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走進“鄉村十八坊”,辣椒坊、湯圓坊、豆瓣坊、布鞋坊、蜀繡坊等具有川西建築風格的作坊裡,遊客既可以品嚐美食,購買特產,也可以觀看生產過程,體驗傳統民俗工藝。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於此,2018年,戰旗村文旅產業產值達6500萬元,增長300%。2019年,戰旗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


戰旗村:土地集中經營,資源換資本,農民變股民,創收總值近3億

其實,項目建設後的運營,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個合適的組織結構框架的頂層設計。戰旗村,建立了以黨總支部為核心,採用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了黨總支部領導權、村民代表大會決策權、村委會執行權、村民監督委員會監督權、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經營權“五權分立”的運行方式,各施其責,各盡其職,促進了民主管理、民主治村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