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原創:鄭永生

編輯:一片丹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年齡的增長,家庭用的老物件和生活用品漸漸離我們遠去。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一個週末,我去大姨姐家串門,一進門就聽到久違了的,有節奏的“咯噔、咯噔......”聲,問姐夫忙啥呢?他說給孫子孫女扎鞋墊。看到他家陳舊的腳踏縫紉機,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回憶,我家當年也曾有一臺縫紉機。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記得縫紉機的外形有帶窩斗的,有的不帶,價格相差20元左右。那個年代牌子主要有東方紅牌、飛人牌、工農牌、蜜蜂牌、鑽石牌、燕牌、牡丹牌、蝴蝶牌等等,這些牌子的縫紉機曾經輝煌一時。那時,咱們本溪也有自己的縫紉機廠,生產“松鶴牌”縫紉機。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三轉一響”是年輕人結婚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品,也是各家各戶父母為之操心費神的婚前準備。“三轉”是指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響”是指收音機,也叫電匣子。那個年代縫紉機是稀缺的物件,不要說普通家庭沒有,就是條件稍好一點的家庭也很少有,想要做衣服褲子買布到裁縫店加工,至於褲頭內衣內褲都要用手工來做。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記得1975年,我上初一的時候,父親用積攢了近半年的工資,花了大約120元,買了一臺上海產蝴蝶牌縫紉機,當時我們全村幾百戶人家僅有3臺,左鄰右舍老羨慕我們家了(當時下放威寧村),要知道那時的月工資只有36.8元!父親和母親是這樣想的,雖然花了這麼多錢,但是全家5口人穿的衣服可以自己做了,細想想還是很划算的。何況還是憑票供應,想搞到一張票是多麼不容易,分配到廠礦人民公社機關街道真是杯水車薪。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有了縫紉機的當天,母親找了幾塊破布,坐到縫紉機前,把布頭壓在針下,右手在前拉著兩層布,左手輕輕壓著事先劃好的跟線,腳放在踏板上,右手撥動一下滑輪,腳開始前後踩起來,一會功夫兩塊抹布就做完了。當時人民公社供銷社收一塊抹布9分錢,一個月下來能賣15元左右,也算是不小的收入。這期間也少不了到市裡聯營公司、永豐婦女兒童商店、南地百貨、溪湖百貨買布頭,這些商店都是國營的,買什麼東西都憑票供應,唯一布頭不要票還便宜,前提必須排隊禁止加號,否則會被轟出去。有意思的是收銀臺到櫃檯之間架設兩根鋼絲,鋼絲上放著一個夾子,夾著布票和錢,在擁擠的人群上部滑翔,發出嘶嘶的聲音。不是當年經常跟著父母去這些商店,是很難想象到這種秩序井然的購物景象的。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自從家裡有了縫紉機,縫縫補補可就方便多了,衣服穿破了能補的就補,補不了的就改,最次當補丁布或者當抹布料用,一點線頭都捨不得扔,一年四季全家人用的鞋墊也不用買了。縫紉機保養的事自然放在父親身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用齒輪油潤滑一次避免生鏽。這臺縫紉機為我們家做出了貢獻,是我們家的“寶貝”,給我們帶來快樂。可是裁剪衣服也成了問題,裁剪不好穿不出去,如果到裁縫店一套衣服僅剪裁就得3、4元,這是一筆不小的開資,怎麼辦?姊妹三人只有姐姐夠資格學裁剪,父親買了好幾本有關裁剪的書,還有皮尺、剪子、畫石筆等,開始用牛皮紙和報紙當“布料”,剪了撕掉、撕掉再剪,不知什麼原因就是不合適,乾脆到裁縫鋪去學徒。姓韓的裁縫師傅用裁剪好的衣服作紙樣,什麼中山裝、什麼襯衫、襯褲、裙子,男女老少,各式各樣,各種尺碼應有盡有,姐姐細心學習依照樣子反覆實踐,經過四個月的學習,基本掌握了裁剪這門手藝,正趕上1980年的春節快到了,也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家裡搶購了一批“的確良”、卡基布、滌綸布、純棉布,爺仨一人一套中山裝,母親和姐姐各一件帶花紋上衣,一家人老老少少都穿得整整齊齊,非常美觀漂亮,再給裁縫店韓師傅拜年時,他都說做得好,說我們家可以開個裁剪鋪了。

本溪懷舊篇―縫紉機


縫紉機可稱上是我們家的寶貝疙瘩,曾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幫手,每當看到縫紉機,我就會想起父母夜以繼日踩縫紉機的日子。如今,“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歷史早已成為記憶,現在人們都買現成的衣服,幾乎沒有用老式縫紉機做衣服的了,它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過去的“奢侈品”變成了“珍藏品”。縫紉機陪伴了我們幾代人,也刻錄了成千上萬個家庭的記憶與情懷,儘管它已經淘汰了,但折射出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