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祕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1949年,國民黨秘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暗戰

接上)蔣下野後,俞鴻鈞也隨之去職,接任“央行”總裁的劉攻芸卻認為,“以蔣介石下野之身,委實不宜繼續下令搬移國庫存金”,因此對蔣氏父子一再催辦的黃金密運事宜置之不理、一再拖延。

1月28日,以央行常務理事身份在上海繼續籌劃黃金密運的俞鴻鈞,密電蔣介石“請經國兄催辦”。這催辦對象,指的正是劉攻芸。這時,距離蔣下令全部劃出國庫黃金已18天。

直到2月3日,俞鴻鈞再次致電蔣經國稱“滬存金銀已洽劉總裁迅運,此間事務,大體就緒。”可知俞鴻鈞終於說服了劉攻芸。

此間,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聯勤總部總司令郭懺三人,於1月30日奉命一同抵滬,與軍需署長吳嵩慶一道拜會劉攻芸,配合俞鴻鈞的極力勸說。劉攻芸終於動搖,同意交出國庫剩餘黃金銀元。

但劉攻芸已從此失寵於蔣氏父子,後來雖然也去了臺灣,終究未能立足,只能悄然去新加坡終老。

2月6日,空軍運輸大隊所屬南京、上海機場同步接到緊急動員令。入夜時分,兩地運輸機隊同時起飛,載著55.4萬兩黃金直奔臺灣。

至此,南京國庫已然淨空,上海國庫則只留了20萬兩。而臺灣已有當時國庫黃金總數的十分之六,共300.4萬兩。

剛擺平劉攻芸、如願運出黃金,2月8日,蔣介石又風聞李宗仁正設法控制中央銀行,立即派侍從秘書周宏濤飛赴上海。周宏濤打探到,此時中央銀行存金已大部如期運廈臺,“存滬者僅廿萬兩而已”,蔣介石這才放下心。

等到李宗仁發現國庫黃金被搬空,已是2月17日,距他就職總統近一個月。


1949年,國民黨秘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

爭奪

1949年4月南京失守,李宗仁黯然離去。

李離去之時,上海街頭也已一派臨戰氣氛。負責守衛上海的湯恩伯,還有一項秘密任務:運出上海金庫剩餘的20萬兩黃金,及22萬上海守軍中的6萬中央軍嫡系。

5月中旬,蔣連續給湯發了五封親筆信,信中明確指示,“除在滬維持金融之必要數之外,行留黃金2萬兩,銀元100萬元。”

時間緊迫,船艦有限,湯決定動用可信賴的軍方艦艇和招商局船隻。

湯調動的黃金船,除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外,還有軍方艦艇“美朋號”和“中基艦”,裝黃金的同時還滿載了軍人和眷屬。等到兩天兩夜後黃金終於裝運完畢,上海城內已出現零星解放軍先頭部隊。

而漢民輪更遲到5月19日黃昏才離港,還沒到吳淞口就捱了一顆炮彈,幸未命中,掉在船旁水裡爆炸了,被迫停止行駛。第二天拂曉,才在兩艘軍艦護航下重新起錨。

此後旅程看似一路風平浪靜,然而負責秘密押運的軍統上校特工江源,卻經歷了驚心動魄。離亂中的黃金船,終究有人經受不住“閃閃發亮”的誘惑,漢民輪船老大竟然向江源提議私分黃金,“江先生,從上海到臺灣有好多小島,我們把這個舵稍微偏一下,大家到這個小島上去做金銀島主怎麼樣?”他只看到江源的招商局職員這一公開身份。

江源趕緊組織船上秘密武裝押運人員,“總共八個還是十二個”,四人一組一路輪班嚴密守護金庫,直至靠港。

同樣的覬覦,也發生在1949年8月從鼓浪嶼運送12.5萬兩黃金前往臺灣的“錫麟輪”上。當年廈門海關署工作人員孟昭年,在船上親眼目睹了一名偷盜黃金的軍人被抓獲。帶兵的軍官特意集合所有船員、軍人到甲板上觀看,並警告“偷黃金就要槍斃”,然後一槍打死了偷盜者。


1949年,國民黨秘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從大陸偷運的黃金存放進臺北金庫,這只是運臺黃金的一小部分。

臺灣生與死

5月27日,解放軍佔領上海,運輸大隊長張振國率隊直奔上海外灘中國銀行,把人民幣送進了“至少兩三個籃球場那麼大”的遠東第一地下金庫,金圓券時代至此結束。

臺灣那頭,俞鴻鈞於1949年6月15日受蔣介石指示,以80萬兩黃金為準備金,發行了與金圓券沒有任何聯動的新臺幣,並以1:40000兌換舊臺幣,但最初臺灣民眾對於運來大量黃金一事半信半疑。

為了證明政府有足夠的黃金髮行準備,陳誠委由臺灣衡陽路的一眾銀樓開辦黃金儲蓄存款,也就是新臺幣可以換黃金。

“去了就換到,人心就安了。”時任“央行”副總裁徐柏園的女兒徐林秀說。於是,新臺幣幣值穩定了,人心也逐漸安定下來,國民黨政權“一個大烏龜帶了很多小烏龜,漂洋過海光屁股過來”的印象,由此改變。

蔣介石日記校閱者潘邦正進而認為,新臺幣贏得信譽和民心安定之間的良性互動,也為臺灣此後十多年的經濟穩定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臺幣發行準備金之外,這批黃金也是國民黨政府初到臺灣時艱難歲月中的支點,據丁雯靜考證,國民黨政府來臺初期幾乎所有的政府支出,都仰賴黃金:軍隊薪餉、每四年的經濟計劃,以及扶持和發展民營企業等。

當時,臺灣一位軍階最低的三等兵,每月只領7塊新臺幣;一位公務人員平均也僅十幾塊新臺幣。拮据度日的另一面是,鼓浪嶼金庫中的100萬兩黃金,九個月後就只剩12.5萬兩了。這讓蔣深感壓力,吳嵩慶也在日記中發愁“老本都吃完了怎麼辦?”

因此,當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灣“復行視事”、對著民眾揮手微笑時,其實正心頭苦澀:一觸即發的兩岸戰事、60萬大軍的給養,正快速吞噬著運臺黃金。周宏濤在回憶錄中稱“消耗存金最大宗為軍費,平均每個月需撥付18萬兩。”到1950年6月,臺灣庫存黃金已經只剩三個月存量。

朝鮮戰爭卻在此時爆發,美國轉向支持臺灣國民黨政權,第七艦隊加入協防颱灣任務,隨後又恢復了為期15年的對臺經濟援助,援助總額高達15億美元,臺灣的財政窘境終告擺脫,同時也迎來了有雄厚財力支撐的經濟起飛。


1949年,國民黨秘密搶運百萬兩黃金去臺始末(下)

臺灣經濟起飛,這批運臺黃金功不可沒

血淚黃金

1950年6月,蔣介石下令將大陸各地運回臺灣、集中在軍需署庫房的黃金,全數繳回“國庫”,總計108萬兩。

此前,由廈門鼓浪嶼秘密戰時金庫運來、存於吳嵩慶個人戶頭的黃金,一直遊離於“國庫”之外,成為蔣介石事實上的“小金庫”。吳興鏞從父親吳嵩慶生前日記中看到,蔣常用這筆錢應付一些額外需要,如資助親信留學創業、出訪開支等等——臺灣有名的《聯合報》,其創業資本也是從這筆錢裡劃撥的。

對這個“小金庫”的存在,陳誠也頗為不滿。“從父親日記裡看到,陳誠對他‘頗有微詞’,我猜想跟這個小金庫的存在有關。”吳興鏞說。

此外,俞鴻鈞和周宏濤等人也不斷提醒蔣,這筆黃金不是國民黨私產。

隨著“小金庫”撤銷,成功協助臺灣度過艱難歲月的大陸運臺黃金,也終於退出歷史舞臺。2008年5月,四名臺灣“民代”視察臺灣烏來山區文園金庫時發現,當時臺灣“國庫”黃金總數1362萬兩,其中108萬兩為大陸運來,自1950年6月入庫後再未動用。

而黃金密運一事,也便隨著當事人的老去,漸漸步入歷史的塵埃。但無論是蔣經國等策劃者,還是被挑選參與了密運的吳嵩慶等人,都並非沒有心理負擔。蔣經國在其《風雨中的寧靜》一書裡描述道:每一個銅錢敲開來都是血,銅板敲出來都是血,何況是黃金?這或是暗示“這些錢我們拿來是有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