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看過了新鄉太行山區的隧道

欣賞了新鄉平原地帶一溜十八堤的風光

今天筆者帶大家轉向新鄉的黃河故道

尋覓一處“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北宋大面積農田遺存”,感受一下黃河漫漫黃沙下“黃河古渡口城址”的厚重和傳奇。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吳起城俯瞰 航拍 創影視覺)


一 新長線旁老柳樹 初識遺址在沙門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所在的經十四路和新長北線交叉口

攝影 朱新國 下同)


沒有北上太行山的盤旋曲折,東去延津(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的路途要平坦快捷得多。沿著省道308,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長北線(新鄉到長垣)驅車向東,不到20分鐘,便可來到新長北線和經十四路交叉口,也就是延津縣塔鋪辦事處沙門村和十八里村交界處。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經十四路延津沙門城址標識處 )


一堆三四米高的夯土,包著一棵老柳樹,無聲地站立在距離交叉口不足百米的經十四路上。走近一看,裸露的夯土見證了它曾歷經的風霜和侵蝕。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夯土上挖掘的痕跡還清晰可見)


而夯土的腳下,幾塊碩大的穿孔青石隨意散在那,要不是一旁矗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門城址”石碑,誰也不會把這些夯土、石塊和文物保護單位聯繫起來。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沙門城址保護碑及穿孔石 製圖 朱新國)


抬望眼,筆直的經十四路向十八里村方向延伸,和高聳的夯土、以及夯土中的粗壯柳樹,形成了立體的風景,迎接著來來往往的路人和四面八方的古文化愛好者。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保護碑旁 夯土堆下方的穿孔石)


幾位黃河文化和延津歷史的愛好者專程趕來,給我聊起了這個遺址的前世今生,我也知道,這裡的石碑和夯土只是個標識,是個門臉和招牌,它們後面一千多畝的範圍才是真正的沙門城址,涉及十八里村的絕大部分耕地和沙門村的小部分區域。因為戰國名將吳起曾在這裡駐軍抗擊秦國,所以當地群眾又叫它吳起城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吳起城俯瞰 航拍 創影視覺)


十八里村的宋老師說,這地方原來是延津縣(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胙城鄉和榆林鄉的交界處,雖然考古界叫它沙門城址,但他們當地人世代相傳,一直統稱它為吳起城。2005年冬,因為長濟高速(今荷寶高速)新鄉段施工取土,無意中挖到了深埋沙土裡的古錢幣,引發了持續半年多的吳起城淘寶熱,全國各地的人紛紛湧向這裡,希望從這裡獲得意外之財。後來,當地政府介入,接管了這裡,才避免了這個古代遺址遭受更大的破壞。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沙門城址吳起城發掘現場 供圖 延津縣文管所)


2006年7月,新鄉市文物局對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和勘探。同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遺址進行為期一年的考古發掘工作。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吳起城方位邊界示意圖

航拍 創影視覺 製圖 朱新國)


這一發掘不要緊,一個南北毗鄰黃河故道、西南銜接金堤、東、北、西三面皆保留有城牆,涵蓋面積達一千多畝的古城遺址展現出來,驚豔四方。(現存北城牆長約740米,東城牆長約640米,西城牆長約800米。城址北窄南寬,西、北、東城牆保存較好,南城牆及東城牆南部都已破壞無存。整個城址被黃沙所覆蓋,城址北部平坦,南部因被沙丘覆蓋地勢較高。)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吳起城西北門遺址)


何謂沙門?


歷史上延津縣長期位於黃河南岸,屬開封府。沙門,宋金時期叫宜村。是由開封北上衛州(今衛輝)的水陸交通要道。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八月,黃河向南改道,宜村改處黃河北岸。金代後期至元代初期,有近40年的時間為衛州州治和胙城縣治所在地。《金史·地理志》:“衛州,……貞祐二年(1214)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正大八年(1231)以石甃[zhòu]其城。”


二 吳起城裡覓古韻 吳起是誰今評說


(一)覓古


在當地老師們的引領下,筆者來到十八里村旁的經十六路,沿著蜿蜒的田間小道,走近吳起城北城牆遺址。順著莊稼人耕種踩出來的東北城門缺口進入,眼前開闊的莊稼地便是吳起城遺址的內部。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北城牆和東城牆 中間人站立處為東北門)


昔日的黃沙被綠茵茵的花生和芝麻等農作物覆蓋,還有成排的樹木間或其中,如果不是當地人講解,人們根本不會注意到腳下竟是穿越數千年的城池,我們正站在古人繁衍生息的渡口上,從戰國到金、元時期的人間煙火、販夫走卒、房舍酒肆都化作黃沙與塵埃,在莊稼的根系裡湮沒無聞。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內的農田和礌石遺蹟)


看,這就是當時作戰用的礌石。隨行宋老師的一句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原來在北城牆牆根的阡陌小道旁,就散落著三五成群的青石。圓圓的,有明顯人為雕琢切割的痕跡,石頭不大,大概有十到二十公分。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北城牆附近的礌石遺存)


這些石頭區別於城牆夯土層裡夾雜的條石,是用來作為戰時禦敵的礌石。每當有敵人攻城時,吳起城的守軍就會把這些圓滾的石頭順著高大的城牆拋下去,給來犯之敵當頭一擊。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發掘現場 圖源延津縣政府網站)


同行的崔老師說,當時搶救性發掘這個遺址時,發現了宋代的城牆、道路、房基、水井、農田、灰坑、灶等許多種遺存,還清理出了不少宋、金時期的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銅器、鐵器及建築遺物、冶煉遺物、動物骨骼、穿孔石、礌石等。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出土的礌石和瓷器殘片

供圖 延津縣文管所)


當地老百姓在耕種時也常常發現礌石,還有青磚、瓦片、陶器、銅錢、骰子等殘片和遺物,可以說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了古人數千年的生活,我們一不小心就闖進了他們的過往。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當地收藏的北宋銅錢和當時娛樂用的骰子)


“熙寧重寶:北宋神宗趙頊,熙寧年間(公元1068~公元1077年)鑄造。熙寧重寶折二錢,直徑3釐米左右,一般重7.5克上下,有篆書,楷書,隸書三種,版別也多,鑄量極大。”


在老“吳起城”人宋清河、趙吟全的帶領下,筆者沿著北城牆根一路西行,再折向南,折向東城牆,走一個環線。兩位老師介紹,幾十年前,他們兒時還常常在這裡玩耍,還見大人們“破四舊”時,砸碎挖出來的成堆的陶罐。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南城牆附近成堆的瓦礫和石塊遺存)


記得那時的城牆遺址還非常高大,估計得有五六米高,百十米寬。如今,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侵蝕,人為取土挖石,北、西、東三面城牆僅剩兩三米高,寬也不到五十米,而且整個南城牆都徹底消失了,只剩下城牆內原有的大沙丘還在守護著這個遺址。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內南端高聳的沙丘)


吳起城,因為南寬北窄,東西不對稱,形狀似鵝,因此又被稱作“鵝城”。據“延津縣誌”記載:“西門一井尚存,以石覆之,其水不可食。其城似鵝,謂之鵝城,其井如眼,謂之鵝眼”。我們此行並沒有找尋到記載的“鵝眼”,但是在北城牆靠近西北城門的地方,看到了一口古井,雖然井水已經消失,但長滿青苔的磚砌井壁,幽深的井道,還在訴說著它昔日的熱鬧。宋老師說遺址裡面還有多口古井,當地群眾為了耕種安全,把他們都遮蓋了起來。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內遺存的古井)


穿過田間的小道,還有雜草叢生的林地,我們一起登上南城牆內最高的一座沙丘。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新長北線還有緊鄰的工業園區。宋老師說,這個地方原來比這還要高,曾作為新鄉民兵和部隊訓練的803高地,見證過他們的厲兵秣馬,奮鬥拼搏。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在吳起城南城牆內沙崗俯瞰 緊鄰的工業園)


高地南側,工業園圍牆內外的低窪地帶,就是曾經的南城牆遺址,還有黃河的古河道。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南城牆遺址和古河道遺蹟)


當年吳起率軍在此駐紮,東西北三面都修築有高大的城牆,一是防禦敵人,二是抵禦黃河洪水和風沙。南邊則憑藉黃河天險,依託從太行山運來的巨石,壘砌起高大的堤岸,作為城牆,與其他三面連接在一起。並且在南城牆跟靠黃河一側,堆放許多一兩噸重的穿孔石,方便當時的商賈、居民和軍隊停船時纜舟繫繩。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挖掘出土的大穿孔石

供圖 延津縣文管所)


三伏天的野外,綠色植物都鉚足了勁往上長,雖然處處都是莊稼和樹木,但依舊讓人感覺悶熱無比。沿著四面城垣走下來,汗水浸透衣背,不過腳下隨處可見的陶器、瓷器碎片,青石和礌石以及城磚的遺存,充實著我的行程,浸潤著我的心靈,讓我在與古人的對話裡,不虛此行。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內散落的礌石 瓦礫和陶瓷碎片)


(二)吳起


實地探訪了吳起城遺址,那吳起究竟是何人?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畫像 網絡圖片)


筆者翻閱《史記》等歷史資料得知,吳起,戰國時衛國人。深諳用兵之道,曾在曾參門下學習。吳起在魯國謀事,幫助魯國打敗了齊國。後投奔魏國,魏文侯任吳起為將,攻打秦國,佔領了秦國的五座城池。後命他鎮守西河(今陝西渭南合陽一帶),使秦國不敢向東擴張,韓國和趙國都服從魏國。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騎馬征戰雕塑 網絡圖片)


後來,因吳起愛好名聲,權位思想重,得罪了魏相公叔痤[cuó],遭其暗算。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魏國大臣,後擔任魏國相國,嫉妒吳起的才能,並排擠吳起)


吳起害怕獲罪,便辭別魏武侯,到了楚國。楚悼王任吳起為相國。他伸明法令,裁減冗官,廢除特權,注重強兵。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併陳、蔡兩國,擊退三晉的進攻;向西攻伐秦國。諸侯之國害怕楚國強大,原先楚國的貴族都想謀害吳起。等到楚悼王一死,吳起也被舊貴族亂箭射死。


吳起在楚國變法失敗被射殺之後,他的兩個兒子連夜逃回父親的根據地——延津,在當地百姓的保護下,躲過了楚國舊貴族的追殺。後來吳起的兩個兒子就長期隱居在延津,老百姓感念吳起的恩德,把吳起大兒子住的地方叫“大吳”,把吳起小兒子住的地方叫“小吳”。大吳的人丁比較興旺,後世又分化出來李大吳、周大吳和閆大吳三個大吳村。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南城牆內沙崗往城內方向俯瞰)


關於吳起,還有多個典故,摘取二三,供大家賞析。


上下滑動屏幕,瞭解吳起故事。

↓↓↓


吳起吮疽——愛兵如子的最早楷模。在所有的吳起故事中,“吳起吮疽”是最感動人的一個細節。


吳起在魏國當將領,同士兵同衣同食,睡覺不墊席,走路不騎馬,同士兵共勞苦,和士兵親密無間,愛兵如子。一個士兵腿上長了個毒瘡,吳起身為統帥,竟親口為這位士兵吸膿,把全營的士兵感動得落淚!有這樣好的統帥,士兵們打起仗來人人爭先恐後,個個奮勇殺敵,魏軍在吳起的指揮下,一舉攻下了五座秦國城,三年滅亡了中山國。所以,軍事史上一講官兵關係,必講“吳起吮疽”。


吳起變法——比商鞅變法早22年的社會改革。公元前383年,吳起遭到魏武侯的懷疑,被迫離開魏國,投奔楚國。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很有才能,所以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命為相國。他在悼王的支持下大刀闊斧地變法改革,一是壓抑貴族,集權中央。凡是世襲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二是整頓政治機構。撤消無能無用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節省財富撫養戰士,獎勵軍功。三是統一言論。四是建立一支由國君統一指揮的過硬的軍隊。這些變法舉措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


陰晉之戰——“以少勝多”範例的最早創造者。吳起在魏國前後達27年之久,從事軍事、政治、經濟方面改革,使秦國不敢向東擴張,韓國、趙國自覺賓從。文侯死,吳起又臣事文侯的兒子魏武侯。


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面對秦軍大規模進攻,吳起請魏武侯派5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作為步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武侯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吳起向三軍發佈命令說:諸吏士都應當跟我一起去同敵作戰,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勵士》)。然後,吳起率領魏軍在陰晉向秦軍發起反擊。魏軍人雖少卻全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秦國兵雖多則多是簡單武裝的秦國農民,在這場裝備士氣訓練絕對差距的戰爭中,秦軍面對強大的魏軍無力抵抗。被魏武卒反覆衝殺多次擊穿軍陣,使50萬秦軍大敗而逃,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後來,吳起把他指揮打仗的經驗總結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吳子兵法》,又稱《吳子》。與《孫子兵法》一起,成為中國古代著名軍事著作,可惜在流傳過程中遺失了一大部分,剩下的篇章至今仍被軍事學者學習研究。


作為軍事將領,雖然長期南征北戰,但吳起始終反對窮兵黷武,主張內修文德,外備武攻。不要輕易發動戰爭,但又要做好隨時打仗的準備。對敵國以談判和政治策略取勝為上,以武攻為下策。這一點,對於我們當今處理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沙壓吳起城——吳起是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人,家境富裕,為求政治抱負四處求學,幾乎散盡家財,遭受鄉人譏笑,吳起怒殺了誹謗他的人,並逃跑到曾申門下學儒。後來因為沒有給母親奔喪,被視為不孝之子,被曾申斷絕師生關係。吳起於是棄儒從兵,投奔到魯國為小將,當齊、魯即將開戰時,身為魯國將軍的吳起遭到魯國人的通敵懷疑。因為吳起老婆娘家是齊國,吳起被迫殺死妻子,以示對魯國赤膽忠心,隨後戰勝齊國,被封大將。這便是吳起戎馬一生最大的三個汙點:誅鄰止謗、母喪不歸、殺妻求將,於是民間便有了“沙壓吳起城”的傳說。


傳說吳起的這些汙點惹怒了天神,玉帝召集眾神給吳起定下了兩條大罪。第一,殺妻求將,犯不仁之罪。第二,母逝不奔喪,犯不孝之罪。因為吳起城周邊皆沙荒,最怕風。風神建議玉帝用風來懲罰吳起,觀音菩薩慈悲為懷,聞聽此信,便化裝成一位民間老太太,肩挑兩個籮筐,前邊籮筐裡放著幾隻鴨子一把刀子,後邊籮筐裡放著棗和桃子。挑著擔子在吳起城內遊街串巷,一邊走一邊吆喝:‘殺鴨——棗桃——殺鴨——棗桃——。’可是,城裡的人們並沒有人理會這個只吆喝不賣貨的老太太,更沒有人領悟這個老太太吆喝的深意。這一天,只見吳起城上空突然黑雲密佈,遮雲蔽日,晝同深夜,狂風大作,沙塵驟起……次日,風平浪靜,吳起城全部被黃沙覆蓋,昔日的城堡兵營、亭臺樓閣不見蹤跡,昔日的人聲鼎沸變得一片死寂。


三 莊稼如茵樹似蓋 全國文保迎君來


當然,沙壓吳起城只是傳說,其遭到廢棄的原因現在已不可考,後人推測也許與黃河改道,吳起城和延津一起從黃河南變成了黃河北,失去了水上交通要道的優勢,加上風沙的侵蝕,逐漸被廢棄。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內碎石瓦礫堆)


如今,我們在這裡穿行,滿眼都是綠油油的莊稼和高大的白楊樹,昔日的黃沙都被這些植被牢牢地鎖在了下面。只有我們撥開城牆根部和沙丘上的野草,才能看到厚實的黃沙,裹挾著眾多的磚頭瓦礫,靜靜地藏在綠植底下,就像暗戀你的人那樣,悄無聲息遠遠地望著探訪此地和在此耕種勞作的人們。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內隨處可見的陶器殘片)


如今,得益於十幾年前的那次發現和考古,吳起城成為黃河故道內少見的保留相對完好的黃河古渡口城址。城址內有數量較多的綠釉筒瓦、十餘眼水井、較多的古錢幣、宋金時期的道路和車轍痕跡、系船穿孔石和農田遺存,這說明當時吳起城已經有較多的居民、高規格的建築、商業和商品交易興旺,販夫走卒來往頻繁,人民生活安定。再加上城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瓷器和瓷器碎片,印證了城址的渡口性質,是當時瓷器轉運、交易的重要場所,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冶煉坩堝及煉渣,說明城址內有一些冶鑄作坊,填補了金元時期中國冶金史的空白。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北城牆遺址)


諸多的發現和豐富的遺存,讓吳起城遺址很快脫穎而出。2007年元月,河南省文物局還在鄭州專門召開了“延津縣沙門城址考古新發現”報告會,認為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對黃河古渡口城址進行的科學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北宋時期大面積農田遺存,是我省黃河故道內繼內黃三楊莊漢代村落遺址、濮陽高城村衛國都城遺址後第三次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為研究我國宋金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渡口城市建築佈局、防禦體系、運輸和商業交易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實物資料。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門城址保護碑碑文)


2008年6月16日,該城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城牆夯土和石塊)


歲月人間促,煙霞此地多。任時光飛逝,事物漫漶,吳起城都一如既往地矗立在黃沙之中,矗立在黃河故道之上,和新鄉二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點擊藍字進入鏈接查看詳情)一起,守護歷史,傳承記憶。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吳起城遺址內義務巡邏的當地村民)


其實,我們每一個都是這些“國保”的守護人。


大美新鄉,厚德載物,因為這些“國保”的存在而生動,更因為你我的守護而生機煥發。


期待,下一個千年,我們還在新鄉,還在吳起城等你!


來源:相約新鄉

責任編輯:管玲玲


新鄉延津:這座石頭“縣”城,曾經刀光劍影 舟楫如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