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我家的孩子

為啥不能自覺學習?

什麼樣的孩子教育起來讓父母心力交瘁?

當然是不自覺的孩子。

不自覺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從早上起來開始,老母親們就跟在後面催上了。

也難怪很多老母親們總是抱怨:這孩子就像牙膏,擠一點,才動一下。孩子只能讓家長們推著往前走,不累才怪的。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反觀自覺地孩子就讓爸媽們省心多了。不需要過多提醒,玩手機玩電腦不用想法設法的鬥智鬥勇,作業學習也不需要天天盯……


我相信疫情在家陪同孩子上網課,老母親們每天都在接受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能這麼自覺呢?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覺呢?


我一直贊同一句話: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惰性是人類的本性,孩子更是如此。


我一直認為,別人家看起來很自覺的孩子,肯定也是經過父母正確且耐心的引導。


在孩子從被動走向自覺地道路上,有一點尤其重要,就是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內驅力作為一種底層能力,是孩子自主學習、熱情不減的最強最有價值的動機。


總結全球精英名校的學霸的成功經驗,會發現,他們很多人都在學業上表現出了很強的內驅力。曾有統計顯示,72.9%的哈佛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在高中階段學習非常自覺,成績從來不需要父母多操心。


坦白說,很多時候,只有背後有強大的內驅力支撐,我們才能看到的孩子如此自覺自律,會主動學習、做作業,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


內驅力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孩子的內心,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非常依賴環境和土壤,所以爸媽們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培養這份能力。


學齡前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其實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第一步設立充滿信任感的積極人設,第二步在實踐中加強孩子內心的勝任感。這兩步可以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適用,既可以不斷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人設不倒

才能激發內驅力


設立人設這個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坦白說,就是相信孩子的無限潛能。比如,相信TA是一個求知慾強,熱愛學習的孩子,尤其是讓孩子自己也對此也深信不已。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這背後其實是一個教育學上尤其著名的案例,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為了證明內驅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關鍵的作用,他的研究小組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隨機在挑選了18個班中20%的學生,並且將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宣稱這些學生是最有發展的前途者。


8個月後,羅森塔爾研究小組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雖然名單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但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裡,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使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無獨有偶,這個理論也被教育家瑞塔·皮爾森(Rita Pierson)在《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的TED演講中提及,並證明了其有效性。我在文末附上視頻,有興趣的爸媽們可以觀看。


同樣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內驅力的第一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幫助孩子設立一個積極人設。方法和瑞塔·皮爾森是一樣的。


不管孩子眼下做不做得到,是不是做得很糟,如果爸媽們希望他再盡力一些,再努力一些,表現更積極一些,就應該不斷加強這樣的人設。而不是故意用反話刺激他,那樣結果只會事與願違。


比如,如果爸媽們想讓孩子學習英語,就應該告訴孩子:你在語言方面很有天分,你看你從小就會唱很多英語歌曲,英語對你來說也不難。


需要注意的是,設定人設的基礎是爸媽們對孩子有客觀理性的瞭解,以及孩子能夠做到的極限,設立的階段性目標要可及(這裡指的是短期目標),同時真心相信這個人設。


這裡涉及到“目標設定理論”。這指的是,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而當這個目標“明確具體,具有一定難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時,效果是最好的。


在教育中來說,就是我們為孩子制定難度適中的目標時,他們努把力、“跳一跳”就可能達成。這種情況將會大大激發出個人的內驅力。


比如,想讓幼兒學好英語,就從每天學唱一首英文童謠開始;想讓孩子掌握解數學題的技能,就從每天做一頁計算題開始……


當你給孩子一個“你可以做到”的積極人設,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做到了!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在實踐中加強

孩子內心的成就感


不久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20年常規錄取發放了全球offer。


來自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二學生鄧明揚,憑藉著在數學和信息學方面的突出表現,成為了中國大陸唯一的幸運兒。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說起他的成績,鄧媽媽曾透露:小時候家長並沒有刻意指導,也沒有給他報很多額外的奧數班,全是兒子憑藉著興趣在主動鑽研。


鄧同學自己則說,自己想學好了參加比賽,理由無非三個:“我喜歡”,“感覺很有意思”,“想去玩玩”。每次去參加比賽,都感覺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其實這個現象可以用腦科學的概念解釋,那就是刻畫腦回路。


什麼是“腦回路”?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成一塊硬盤。我們每一次的經歷就像輸入的文件,在上面刻下一些印記,慢慢的,大家的硬盤就越來越不一樣了,這些印記就是腦回路。


比如,之前我在《教你使用”番茄鍾”訓練法,改掉孩子寫作業開小差的毛病》(點擊查看)中說的那樣,完成一個任務,孩子會獲得一種成就感,成就感可以刺激孩子大腦中內啡肽的分泌,讓孩子感到內心的愉悅和平靜。那麼孩子自然會希望再完成一次任務。


這樣的一次經歷,非常直觀地強調了腦回路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正面強化”,讓某個行為被刻畫的印記更加深,更明顯。


也就是得到正面反饋的時候,人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會開心,會自豪,會身心愉悅,所以大腦會更加希望今後會有更多類似的經歷。這樣,就會建立一個腦回路,不斷強化這個腦回路,就會讓孩子不斷感覺到美好的愉悅。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每完成一個目標,爸媽們需要做的都是給予正面反饋和互動。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我見過一名寶媽,在女兒兩歲半多的時候給教英語。每次一首英文歌,或者學習一個10分鐘的網課,從學習單詞到做遊戲。每次寶媽都會說:我們開始學習英語嘍。


結束後,每次都會說:學習完成了,分享一個朋友圈。


孩子不但不反感,形成習慣以後,女兒都會很自覺地說:我要學習。我要學習。其實這就是身心愉悅帶來的結果。


所以,對於學齡前兒童,激發內驅力,不必太過在意結果,反而應該注重增強腦回路,讓孩子感受其中愉悅的感覺。


爸媽需要做的是,真正的去做孩子的賞識者,理解孩子的“不容易”,欣賞孩子的努力,並適時提供幫助。


給予正面反饋的意義在於,孩子真正的內驅力就是讓這種一波又一波的影響自動發生,一次又一次去影響更多的事情。


最終讓孩子內心產生我可以、我能夠、我做得到的信念。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其實,這團火焰正是孩子心中的內驅力。


爸媽需要做的是:提供適當的環境,讓熊熊烈火給予孩子成長的無窮動力。


別人家的孩子為啥能自覺學習?哈佛心理學教授:源於這種底層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