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写作者需要掌握的七个“底层逻辑”


《写作7堂课》||兼职写作者需要掌握的七个“底层逻辑”

自2015年加入新媒体写作,至今我已坚持快五年了。作为兼职写作者,我希望能够既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又能够赚取一定的稿酬,同时提升自己职场竞争能力。

相信很多新媒体爱好者,也曾与我一样有过类似的困惑:怎样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构思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没有素材怎么办?怎样解决输入与输出的问题?如何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事情多时间不够怎么办?微信公众号到底要不要日更并分享……

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对以上问题有系统指导,能帮助写作爱好者及职场人士少走弯路。


《写作7堂课》||兼职写作者需要掌握的七个“底层逻辑”

《写作7堂课》的作者秋叶大叔,是火遍全国的“知识网红”,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畅销书作家。目前已经出版了《创业七堂课》、《高效学习七堂课》、《时间管理七堂课》、《写作七堂课》。个人感觉,在秋叶老师那里没有什么问题是七堂课不能解决的。

《写作7堂课》这本书除了教写作技巧,更侧重于教给读者“系统思维”。掌握写作的“元知识”、“底层逻辑”,就能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思维习惯,提升职场软实力。书中重点介绍了7个写作习惯:分别是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

在这里,我重点分享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和复盘式写作

复利式写作:重视质量

巴菲特每年会提供一些和他共进午餐的名额,他说:在财富里面,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这一笔赚多少钱,而是复利效应。在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有一句话叫:买下并长期持有。复利效应观点指出:投资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最大收益,然后大起大落,而是稳健的长期收益。

这就告诉了我们:写文章,光蹭热点,光求写爆文,是不行的。如果文章本身质量一般,靠着热点带来流量,即使公众号订阅量一夜“暴富”,但很快就会被取关。过了半年或者一年,等热点一过,这些文章往往不会再看。像这样写作,是不可能带来复利效应的。

要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就必须让文章成为优质资产、知识资产。曹雪芹的《红楼梦》,光一本书就可以流芳百世;乾隆一辈子写三万多首诗,没有一篇被人记住。

因此,秋叶老师指出,要多树立一些高标准的标杆,以质量为标准写作。低质量的日更不如写一篇是一篇,追求频率不如追求深度,追求影响力。写一篇有趣、有料、有深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文章,胜过写100篇“口水文”。

记得刚开始加入新媒体写作的时候,爆出一个明星的妻子出轨,当晚,我和笔友们写下了热点文章。可没过几天,又爆出故事反转,明星自身也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再读前几天写下的那篇热点文章,已经看不出其存在的价值。

自此后,我停止追热点,埋头于小说创作,倒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2016年,长篇小说《湘语》获得掌阅全国征文二等奖,陆续又有《秋风误》、《马头琴之恋》等长篇小说电子出版上架。多年过去了,这些书依然得到不少读者的肯定。

因此,写作者一定要有“质量”意识,写出观点的高度,写出内容的深度,写出视野的广度,写出人文的温度。擅长的专业话题很难爆款,但是优质的专业内容始终有人需要。

写文章要重视质量,而市场上的那些百年老店,不同样是以质量与服务优质来取胜吗?

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朋友吧。


《写作7堂课》||兼职写作者需要掌握的七个“底层逻辑”

碎片化写作:充分利用时间

上班、健身、坐车、吃饭、育儿、洗澡等,占用了我们大量时间。作为兼职写作者,很难拥有大块大块的时间写作。有很多写作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扰:每天太忙,没有时间写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打开电脑准备写作,结果,看看新闻、转转微博、微信上聊聊天……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专注做一件事反而不可能了。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呢?《写作7堂课》里告诉我们一定要培养三个关键的习惯。

01 一有灵感马上就记录。

灵感往往突然一现,不及时记录就忘了。因此,随时随地记录很重要。

在路上、在睡觉前随时发个微博或朋友圈,同样,开会的时候,群聊的时候,都可以记录。我通常将想法写在朋友圈,设置只有一个人可见。这样的好处是方便记录、查找,还可以在评论里继续补充观点。

02 马上抽时间把灵感变成大纲

小时候写作文,我们有打腹稿的习惯。

腹稿这个典故和初唐诗人王勃有关。诗人往往不写草稿,而是先备好纸笔,然后蒙头大睡。一觉醒来,马上跳下床,拿起笔,一口气就完成所要写的诗文,而且不用改一个字。其实,王勃在蒙头睡的时候,并没有真的睡,而是在构思,在肚子里打草稿。后人把这一行为就叫“打腹稿”。

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可以将灵感快速地变成文章的结构,变成文章的大纲。

好的想法、金句、素材,如果没有大纲串联,很容易被遗漏。如果没有大纲引领,我们遇到很多素材也会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叫做“视网膜效应”

只有当我们关注某种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敏锐地注意到相关的信息。但如果我们本身不关心这些信息,那么很多相关信息,我们都会视而不见。当我们把灵感变成大纲,等于是给大脑强化一遍写作思路,这样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关注可以关于写作的一切信息,产生“视网膜效应”。

03 有意识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人的一天会冒出500个念头,也就是所谓的灵感。但人们真正为难的,可能是如何将这些念头结构化,让它们不至于流失。

美国公共演讲家理查德介绍过一个基本的步骤:

  • 喂,喂。 这是一开始激起读者(听众)的兴趣,用直接生动典型的事例画龙点睛,道出主题。
  • 为什么?这部分要向读者表明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使读者(听众)感到与自己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让他们产生紧迫感。这样能吸引读者(听众)。
  • 举例。若想把论点形象、简洁地印入听众的脑海中,就必须举例。生动的事实举例,不但能深化记忆,激发兴趣,还能开拓主题。
  • 怎么办?
    一定要告诉听众你谈了大半天,想让大家做些什么,最好讲具体一点。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也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利用喝咖啡的碎片化时间,在进行写作。如果将白天很多的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的碎片时间有意识地利用起来,或者让你的潜意识工作,你会发现,到了晚上,你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渴望:我要把这篇文章写完。

擅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的人,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在工作中也一定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写作7堂课》||兼职写作者需要掌握的七个“底层逻辑”

复盘式写作:总结中提高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一个学习方法:每天睡觉前,闭上眼睛要在大脑中将当天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都默默地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

“过”一遍,其实就是“复盘”。

我们写作的复盘,是将一篇文章拆成碎片,文章变成标题、导语、编者按、开场白、排版、文风、结尾等,看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写法;也可以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如何将一个故事说好。通过复盘,借鉴写法,可以将有用的知识纳入对应的案例库。

我们不仅可以复盘别人的优质文章,也可以复盘自己转化率不高的文章,对素材、结构等进行改进。

而工作中的复盘思维,就是检讨自己工作的得失。按照时间轴检查,按照大家的分工、按照部门去检查,形成检查的框架。

总之,当我们养成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和复盘式写作等习惯,掌握这些写作的“底层逻辑”,不但会提升写作技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还会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自己职场竞争能力,在工作、生活中打开人生的各种可能。


#泛文化写作营##秋叶写作七堂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