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肾阳不固,水肿的时候,当以治脾!早知道早受益

《黄帝内经》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湿与脾的关系,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全身肿胀、水肿的问题也跟脾有关吗?在临床上,有些肿胀的确是属于脾的管辖范畴,而有些肿胀却不归脾管。

黄帝内经:肾阳不固,水肿的时候,当以治脾!早知道早受益

从《黄帝内经》关于水液运行的记载来看,就能知道肿胀、水肿的问题不仅仅只是脾的问题。

《黄帝内经》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水肿、肿胀的问题,其实主要分为三个部位,一是上焦肺的问题,二是中焦脾的问题,三是下焦肾的问题。而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水肿、肿胀之类的疾病,的确与肺、脾、肾三个脏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肺、脾、肾三个脏腑都对水液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自古就有"上焦不治,水犯高原;中焦不治,水流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的说法。

而这句话正好也诠释了肺、脾、肾三个脏腑与水液代谢的关系。由此来说,肺、脾、肾所主的水液问题,也就成了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水肿、肿胀疾病的关键要素。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的确需要将上中下三焦的水肿、肿胀问题予以区分。

1、上焦水肿

上焦水肿常常又被称之为风水证,这是由于外感风邪犯肺,肺失通调水道的作用,从而出现眼睑浮肿、逐渐遍布全身、来势迅速,肢节酸重,小便短少等症。

不过这个证候在初起之时会有微恶风寒、发热、咽痛、咳嗽等外感症状。舌苔常以薄白为主,脉象多以浮滑为主。

这种水肿、肿胀问题,需要散风、宣肺、行水。临床上的代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

黄帝内经:肾阳不固,水肿的时候,当以治脾!早知道早受益

2、中焦水肿

中焦水肿大多被称之为脾虚水肿,也就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主角。这种问题主要是由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水液停留引起的,在临床上常以腰以下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缓为基本表现。

这种情况应该温润脾阳、利水渗湿,代表方剂有实脾饮。

3、下焦水肿

下焦水肿大多被称之为肾虚水肿,久病不愈,伤及肾阳,或者肾阳虚衰,导致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水液泛滥而成水肿。

这个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日益加剧,尤其以腰以下水肿为甚,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㿠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象沉迟无力。

这种情况应该温肾助阳、化气利水,代表方剂有真武汤。

黄帝内经:肾阳不固,水肿的时候,当以治脾!早知道早受益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有它的先见之明的,而且从临床上看,治疗水肿的思路,其实还是离不开肺、脾、肾三个脏腑。

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所有水肿、肿胀不一定都是脾的问题,但是解决水肿、肿胀的关键,却仅仅握在脾的手上,不可不知。

可以说,现在有肝病水肿的人不少。很多人不明其中的道理,导致投医无门,调治无效。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