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京杭大運河交織下的淮安(作者攝)

如果遊走在今天中國的江南地區,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京杭大運河上船隻忙碌的身影。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京杭大運河是目前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人工運河。

京杭大運河起源於春秋時期,至隋煬帝時,完成了全線的貫通。就運河的長度而言,隋朝時京杭大運河的長度近2100公里,將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與海河等五大水系徹底聯通起來。

一、京杭大運河的雛形

公元前2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京杭大運河歷經了隋、唐、宋與元等朝代的開發與修繕,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模樣。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於和偉扮演的秦始皇

但京杭大運河起源於何時?早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各國間為了政治和經濟交往的需要,開始有了發展水運、開鑿運河的舉措。

我國最早開鑿運河的地區在今江淮流域。在春秋時,地處淮河下游的徐國(今江蘇宿州市泗洪縣境),為了與中原各國交往,“通溝陳、蔡之間”。陳國國都,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蔡國國都是今天的河南上蔡縣。陳國瀕臨沙水,上蔡瀕臨汝水,兩水皆南入淮河。陳、蔡之間需要溝通,必得先下入淮河,然後通過淮河再繞入道北上,十分不便。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今天的京杭大運河

通溝陳、蔡之間”,就是在沙水、汝水之間開鑿運河直接通航,不必繞道淮河。這條運河具體流經哪些地方,今天已經不可能知道了,大致上可能是今河南潔河市和周口市之間溝通汝、潁的河道的前身。

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也是很早開發運河的國家。楚國的都城在郢,就是今天的湖北荊州市北紀南城,南瀕長江,東有漢水,江、漢兩水是楚國對外交通的主要航道。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當時,江、漢之間河流縱橫,湖沼密佈。江、漢之間通航需要繞道而行。楚靈王時,在紀南城與今潛江市西北的漢水之間,利用天然河流揚水加工而為運河,目的是避開今荊州市與漢口之間的一段江漢曲流,由漢水下游可以直達郢都。

春秋時期的吳國先後在今天的淮安與揚州之間開鑿了邗溝,使南北間的交通第一次實現了貫通,直至今天,大運河仍然是江淮之間主要的水運幹道。而在魏國地區,則在今天開封一帶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鴻溝。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邗溝遺址(作者攝)

先秦時,這一系列水利交通的修築都為京杭大運河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各諸侯國興建這些水利交通的初衷是進行軍事擴張,在之後隨著經濟交往的加深,其目的也開始從軍事轉化為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二、京杭大運河的開鑿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今天京杭運河上的航船(作者攝)

到了隋時,為了滿足南北交流的作用,先後開鑿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使京杭大運河得到了徹底的疏通。其實,在隋朝之前,中國地域間由於交通的閉塞,往往都是在各個單一水系與區域間進行來往,但運河的開鑿打破了這樣地理格局閉塞的局面,使南北間水系的聯通成為了可能。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隋朝京杭大運河示意圖

元代時,因為長安-洛陽一線傳統政治中心的衰落,加上黃河的決堤,導致中原地區的運河系統經常淤塞,阻礙了京杭大運河的運作。後來,政府不得不考慮將運河改道,以此來提高漕運的效率。

最終,元朝將運河裁彎取直,將原本經過河南的京杭運河,改為從今天山東直接進入江蘇地區,縮短了京杭運河的里程數。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京杭大運河

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為了修建運河,都得動員千萬計的勞動力。之後,大運河又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和清時期的開鑿,京杭運河才有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規模。

京杭大運河使南北之間的交通變得更加便利,而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從而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沿線的城鎮由此繁榮興盛。與此同時,運河每年的修築、維護以及其他為保證通運的種種措施,也是歷代王朝最重視的國家行為。

這類加工於自然界的種種措施,對我國沿運河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運河的淤廢與通塞,也反映了沿運地區自然環境的變化。


隋煬帝的遺產:動用200萬勞工修京杭大運河,長度是長江的1/3

被廢棄的京杭大運河(作者攝)

我國長江以北的天然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山區,向東流入大海。自然界賦予我們東西水運交通之便,而南北水運則缺乏可以利用的天然河流,往往需要先順天然河流入海,再繞道海上而行,既不方便,又有風濤之險。歷史上黃淮海平原上的運河大多數是為了彌補這種天然的不足而開鑿的,其結果大大改變了平原上的水系面貌。

文史君說

京杭大運河的修築從春秋開始就已經初具規模,後來又經歷隋、唐與元時期的開鑿與修繕,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京杭大運河修繕的背景,正是中國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之時,而到了明清以後,京杭大運河開始漸漸轉化為朝廷的收納賦稅的經濟命脈。

參考文獻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滿志敏、張修貴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