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原創)記得07年 5月25日,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村民黃文光、黃永壽在大理州博物館的幫助下,分別建起了“楊黃德家庭生態博物館”、“黃霞昌家庭生態博物館”。據瞭解,當時以家庭為單位建立“生態博物館”,在全國尚屬首例。

據白族學者、大理州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謝道辛介紹,大理州各部門一直在農村尋求適合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模式,博物館專家學者們到全州各縣市多方考察調研時,被雲龍縣“千年白族古村諾鄧”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保存之完整深深吸引住了,認為這非常罕見,是個奇蹟,於是決定出資幫助群眾在諾鄧建 “家庭生態博物館”。

謝道辛向筆者介紹,“生態博物館”的產生,是基於對傳統博物館將文化遺產搬移到一個特定的博物館建築中,使這些文化遺產遠離了它們的所有者和所處的環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變成了“僵死的記錄”這一弊端的認識而產生的,是順應現代人類對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家庭生態博物館”是對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觀點———“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的新嘗試,是“傳統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的結合,遵循“保護生態環境、弘揚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以家庭為單位,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切入點,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進行更深入細緻的保護和開發。以點帶面,讓群眾自己直接保護和展示祖宗留下的文化遺傳,在保護中產生效益,從而帶動當地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推動整個村文化的保護,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讓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許多文化學者認為:“千年白族古村諾鄧”本身就是個博物館,舉凡中國大地上能夠見到的普通建築,包括寺廟、牌坊、會館、祠堂、府第等,這裡幾乎都有。這裡的人既有本土色彩的“本主”信仰,供奉他們自己的英雄人物,又信奉“詩禮傳家”的儒家思想和“樂善好施”的佛家教義,而道家的陰陽五行,也在這裡佔有一席之地。儘管雲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兩朝這裡文風蔚然、人才輩出,特別是清代,諾鄧村有2人中舉人,貢生和秀才則不勝枚舉,目前僅從幾戶諾鄧人家族譜上查實的貢生就有60餘名,秀才則有500多人。清代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桂是名噪一時的飽學之士,被譽為“滇中一儒傑”。世世代代的諾鄧人就是在這樣的極具包容性的文化薰陶下,迎來送往,歷經千年風霜雨雪,沉澱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這400多戶、近3000人的小村莊,雖然經歷了1300多年時光的洗禮,但一直保持著四個不變:以“諾鄧”冠名的村名不變,村中居民以白族為惟一族種不變,長期使用白語不變,村民以製鹽為主不變,並且幾乎家家戶戶都保存有宗祖遺傳的“寶貝”。這在雲南省村落髮展史上實屬罕見。

一位來自浙江姓阮的遊客到諾鄧看了兩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後,豎起大拇指,連聲說:“了不起,了不起,我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可還沒看過農民家裡收藏有這麼完整的家傳寶貝!”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諾鄧好玩,但你給曉得“全國首個家庭生態博物館”就在諾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