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在最近的一次分享會上,《醒·獅》總導演史前進講到,自己22年前來到廣州,南方春節裡熱鬧的舞獅舞龍景象,就給他留下特別深刻的烙印。


在國外的中國文化年等活動,也有很多外國人加入醒獅表演的團隊。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一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民間表演方式,融入舞臺,並以新的方式讓現代人接受?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醒·獅》總導演史前進

“在廣泛採風過程中,我們決定要以醒獅為主,在醒獅基礎上深挖歷史。”團隊以歷史文化作為依託,多次深入三元里、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考察。最終,我們決定將“三元里”“醒獅”“南拳”這三個文化符號疊加在一起:舞獅者必學南拳,而三元里自古以來被稱為忠義之村,習武之鄉,於是三個文化符號互相打通。


對於舞劇中有不少獨具匠心的動作設計、舞美細節。現場,史前進講述了設計背後的靈感碰撞,為觀眾解讀劇中的嶺南文化符號。


三元里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油畫《三元里抗英》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鴉片戰爭”期間的廣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一聲炮響,二律埋城,三元里頂住,四方炮臺打爛,伍紫垣頂上,六百萬講和,七錢二兌足,八千斤大炮未燒,久久打下,十足輸曬!”


1841年5月21日,清軍向停靠在廣州珠江江面上的英軍發起了攻擊,結果清軍遭受慘敗。5月27日,清朝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投降,並簽訂了《廣州和約》,主要內容是:清朝外省軍隊全部退出廣州城,並且一週內向英軍支付六百萬贖城費。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背景上的英國軍艦正在向廣州開炮 /《醒·獅》劇照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戰爭過後僅剩殘垣敗瓦的三元里 /《醒·獅》劇照

這首民謠反映的正是三元里抗英的英雄事蹟和懦弱無能的清王朝,在《醒·獅》的舞臺上由舞者們狠狠地唱了出來!


醒獅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醒獅,最初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雖然南北醒獅形制有別,但不妨礙醒獅成為了中國人民在新年期間最深入人心的慶祝方式。


直到鴉片戰爭的戰火蔓延到這片南方之地,因為“瑞”字在廣東諧音“睡”,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的佛山人便將其改為“醒獅”,從此,

“有華人之處,必有醒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關於嶺南醒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按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最遲三國時已有嶺南醒獅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嶺南醒獅。到了唐朝,嶺南醒獅已發展成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嶺南醒獅”。唐代以後,嶺南醒獅在民間廣為流傳。


南拳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拳種的總稱。其特點是:套路短小精悍,結構緊湊,動作樸實,手法多變,短手連打,步法穩健,攻擊勇猛,常伴以聲助威,技擊性強。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舞劇《醒·獅》中的舞蹈語彙吸收了南拳中“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詠春拳”

等主要拳法,展現出陽剛威武的氣質


一個舞劇“發燒者”告訴她,看到第三分鐘,一片紅綢落到獅子臉上的畫面,就哭了。


“那一瞬間覺得很精彩很漂亮,無論是故事,還是舞美,都非常精良。”


“荷花獎”舞劇獎作品、民族舞劇《醒·獅》,正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意,舞蹈融合醒獅和南拳的動作特點、舞臺抽取氣質濃郁的嶺南建築的精華、音樂將生活市井和自然景物描摹的嶺南曲風與獅鼓相結合,巧妙鋪排。


以醒獅為基底,以歷史演變為背景,《醒·獅》用宏大的場面、感人的情節、精湛的表演,講述了一部中華兒女保家衛國,不屈不撓,奮勇抗爭的熱血故事。


12月31日,自首演以來斬獲無數好評的舞劇《醒·獅》,將再度登上佛山大劇院的舞臺。


*原文轉載自 廣州歌舞劇院

*有修改


醒 獅 醒 國 魂

擊 鼓 震 精 神

中 華 當 崛 起

日 月 共 乾 坤


“荷花獎”舞劇獎作品

民族舞劇《醒·獅》


佛山大劇院 跨年之夜

熱血開演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總導演解析《醒·獅》三大核心元素:三元里、醒獅、南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