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太航薛天福:懷揣夢想 結緣“老夥計”

航空工業太航薛天福:懷揣夢想 結緣“老夥計”

今年是新中國創建69週年,也是太航建廠69週年。前段時間,退休多年的我偶然的機會回到曾經工作過太航,又見到了敏感元件研究所廠房的“老夥計”——膜片液壓成型機。它還是那麼“年青”,渾身煥發著活力。

懷揣夢想 結緣“老夥計”

我叫薛天福,初中時就渴望祖國的藍天, 夢想有朝一日為祖國的航空事業貢獻力量。1955年,我從技校儀表裝配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太行儀表廠七車間膜盒試驗組,從事航空儀表專用膜片膜盒等敏感元件的生產製造,並擔任組長。

剛建廠時,第一臺膜片成型機是採用蘇聯援建圖紙,由原十一車間製造。隨著社會發展需求,60年代中期又陸續生產製造了三臺該型號設備,用於膜片的成型工序。該成型機是臥式結構,佔地面積大,膜片成型規格有限。膜片成型時,操作者必須站立位,每成型一片需拿起2公斤重的鎖蓋鎖住液壓式,同時還要用力壓棒5次進行打壓,再用力手推開關加壓到所需壓力成型,成型後同上反向操作,最後還需再放下2公斤重的鎖蓋才算完成一片膜片成型。這樣一天下來,成型500片膜片,需要拿起、放下1000次2公斤的鎖蓋、2500次用手壓棒打壓、1000次用力手推開關。

可想而知,那是怎樣的工作強度, 需要工人多大的毅力和勇氣才能完成,就連年輕壯小夥也難以吃消,何況我們的姑娘們呢。

技術革新“老夥計”立新功

這種臥式成型設備,操作起來雖然費時費力,漏油嚴重、生產效率低, 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唯一的選擇。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我開始經常琢磨著如何改變這種操作站立時間久、體力難以支承、成型效率低的落後面貌。在那個物資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要實現技術革新難度極大。

1969年初,我開始邊計算、邊設計、邊繪圖、邊完善、邊製作加工,外購件多次奔跑求購、裝配組合。但在一次焊接時,吊起的機床突然鋼繩斷裂,機床重重砸在地上。幸好有驚無險, 沒有發生意外。這一次失誤給了我深刻的教訓, 只有設計完善無懈可擊,組合焊接才能操作性更強。

歷經四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反覆改進,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成功設計製造出第一臺半自動膜片液壓成型機。為了讓成型機漂漂亮示人,同事們裡裡外外給它噴上漆,換上新裝。徒弟劉連生還專門模仿毛主席的書法, 用鋁板製作了“工業學大慶”字樣,設計了象徵太航儀表的LOGO焊在機器上。

試車時,所有參與人員都來了。大家推舉我按下成型機開關按鍵,讓我親自見證這幸福的歷史時刻。看著成型機正常工作,幸福感油然而生,能夠解放工人勞動力是我最大的願望, 這一次真的實現了,我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之後的生產中,成型機的生產效率明顯提高了3~5倍,工人的勞動力強度顯著降低。我們終於可以不依靠外人的力量,擁有自己的成型機了。隨後的兩年中,我又陸續完成了兩臺半自動膜片液壓成型機,其中一臺簡化後出口援助羅馬尼亞。

如今,看著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老夥計”依然動作輕盈如初, 魅力不減當年,為太航的快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我無比欣慰,願我的“老夥計”青春永駐、永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