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病治法及常用方藥大全

中醫腦病治法及常用方藥大全

中醫腦病治法及常用方藥大全


因為古典中醫理論中,無明確的“神經概念”,所以中醫未設神經科,而將西醫疾病分類中的神經科和精神科疾病共同歸屬於中醫腦病範疇。今天向大家介紹中醫腦病中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藥,希望能為臨床醫生提供幫助。

一、補腎法

在腦病的治療中,補腎法是以補養腎臟方藥為主以治療腦病腎虛不足證的療法,屬於八法中的“補法”。

《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言“虛則補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腎藏精,精化氣,腎為水火之髒,內寓元陰元陽,其證候以虛損為多,根據其證型的變化補腎法可有填精、補氣、滋陰、溫陽、陰陽雙補等區別。五臟為一體,相互滋生,相互影響,腎陰陽為各臟腑陰陽之根本,若腎虛損陰陽失調,會影響其他各臟腑,其他臟腑虛損日久也必累及於腎,故補腎的同時需兼顧調補其他臟腑。

補腎填精法:

代表方劑有河車八味丸、龜鹿二仙膠、七福飲、扶老丸等。常用藥物如龜甲膠、鹿角膠、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及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茱萸、枸杞子等陰柔膩重之養陰補腎藥物等。

補腎益氣法:

補益腎氣的少火生氣法代表方為金匱腎氣丸。常用藥物多性偏溫,質地柔潤如山茱萸、枸杞子、肉蓯蓉、川續斷等;補氣藥物如黃芪、人參、黨參、山藥、白朮等。

滋補腎陰法:

常用藥物為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墨旱蓮等以滋補肝腎。寓瀉於補法代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純補無瀉洩的代表方為左歸丸、左歸飲及虎潛丸等。

溫補腎陽法:

常用補腎陽藥物為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川續斷等。代表方如純補無洩瀉之右歸丸及桂附八味丸。

陰陽並補法:

常用平補腎陰陽腎藥為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杜仲、山藥等。陰陽並補法代表方如地黃飲子、二仙湯等,皆有滋腎陰,補腎陽,調補機體陰陽之功。

二、治風法

在腦病的治療中,治風法是針對外風和內風而設立的治療腦病風證的療法。有疏散外風和平息內風兩大類。

疏散外風:

疏散外風適用於風邪引起的頭痛、頭眩、中風等外風證。主要以辛散疏風藥,酌情配伍散寒、清熱、祛痰、通絡、養血之品。

如川芎茶調散擅長祛風止痛,專治風邪頭痛。

大秦艽湯和小續命湯均可治療風邪初中經絡證。

侯氏黑散依據《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之法而設,可祛風,清熱,化痰,益氣養血之功。

平息內風:

內風的病理屬性當分虛、實。內風之實證,治宜平肝息風,多以平肝息風藥為主組方,因熱盛傷津灼液,或煉液為痰,故常配清熱、養陰、化痰之品;內風之虛證,多指陰虛血虧而生風,治宜滋陰息風,多以滋陰養血藥為主組方,或配平肝潛陽之品。

涼肝息風法:多用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

平肝息風法:多用天麻、鉤藤、石決明。

鎮肝息風法:代赭石、牡蠣、龍骨和龜甲。

滋陰息風法:治宜重用味厚滋補藥以滋陰養液,多用雞子黃、阿膠、生白芍、生乾地黃、麥冬等滋陰養液柔肝。

三、祛痰化瘀法

臟腑功能失和,使氣血津液代謝障礙,易生痰瘀實邪,導致多種腦病發生。痰邪流竄於經絡,上蒙於巔頂,使氣血不得入其中,神機不得出於腦竅;血瘀於脈道,使新血不達頭面,清竅不榮,腦海失養而致各種腦病。痰為津聚,瘀為血滯,津血同源,痰瘀亦可同病。治法宜化痰祛瘀。

燥溼化痰法:適用於腦病痰濁中阻,上蒙清竅,阻遏清陽之證,臨床多見於痴呆、眩暈患者。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味。

息風化痰法:方藥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和天麻鉤藤飲加減。

活血化瘀法:方用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稱其為“表裡通經第一方”。

益氣活血法:方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至清中葉王勳臣出,對於此證,專以氣虛立論,謂人之元氣,全體原十分,有時損去五分,所餘五分,雖不能充體,猶可支持全身。而氣虛者,經絡必虛,有時氣從經絡處透過,並於一邊,彼無氣之邊,即成偏枯。爰立補陽還五湯。”

活血行氣法:瘀血阻滯胸中,方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癲狂病亦可用活血行氣法,使瘀血去,氣滯清,神志自清。方用癲狂夢醒湯。

滌痰化瘀法:可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或溫膽湯加味化痰祛瘀藥物。

四、解鬱法

氣鬱型腦病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內傷導致肝氣鬱滯,以致腦內氣機紊亂甚或逆亂而上,且氣鬱日久易生痰生瘀、化火生熱傷陰,擾動神明。此類病症證的辨證要點在於辨別熱象的有無,化熱前以理氣為主,兼以治療兼證;化熱後以瀉火為主,加以理氣、護陰之品。

肝氣鬱滯者,治宜疏肝理氣,多以理氣藥為主組方,氣滯日久生痰則配以化痰祛溼藥,生瘀則配以活血化瘀藥。氣鬱化熱者,治宜清熱理氣,多以清熱瀉火藥為主組方,配以調理氣機、保護陰液的藥物。因證組方,辨證施治,是中醫臨床處方的重要特點,氣鬱證亦如此。

疏肝解鬱法:大柴胡湯、小柴胡湯、逍遙散、氣鬱湯等為代表方劑。

化痰解鬱法:若以痰為主,多用半夏、瓜蔞、南星等藥;若以溼為主,則多用茯苓、白芷等藥;若痰鬱化火,則配伍青黛、梔子等藥。半夏厚朴湯、四七湯、溫膽湯為代表方劑。

化瘀解鬱法:“氣滯”與“瘀血”互為因果,治宜行氣化滯、活血化瘀,多用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等藥。若血瘀入絡,則用全蠍、地龍、三稜、莪術等藥;若氣機鬱滯較重,則用川楝子、香附、青皮等藥。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等為代表方劑。

清肝解鬱法:清肝湯、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為代表方劑。

五、開竅法

竅閉神昏證多因邪氣壅盛,矇蔽清竅所致。症見神機閉阻,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等。閉證病屬實,有寒閉、熱閉之分。熱閉由溫熱之邪內陷心包所致,常伴見面赤、身熱、苔黃、脈數等熱象;寒閉由因寒邪、氣鬱、痰濁等矇蔽心竅引起,常伴見面青、身涼、苔白、脈遲等寒象。治法當通竅開閉、甦醒神識。

熱閉者,宜用“涼開”法,清熱解毒、祛痰開竅;寒閉者,宜用“溫開”法,散寒化濁、溫通開竅。臨床多用於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涼開法: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合稱為“涼開三寶”。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中風昏迷,或小兒驚厥等,可用清熱開竅、豁痰解毒的安宮牛黃丸;神昏竅阻而又痙厥者,用開竅鎮痙的紫雪丹;若穢濁之毒尤甚,而又見痰盛氣粗,則可用至寶丹。

溫開法:常用方劑有蘇合香丸、七氣湯、五磨飲子、返魂湯、通關散等。

六、安神定志法

神志不安往往因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臟腑陰陽偏盛偏衰而起,其中又以心、肝、腎臟功能失調作為常見。其發病或由外受驚恐,情志刺激,致心肝神魂不寧者;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鬱而化火,內擾心神者;或為思慮太過,陰血暗耗,心神失養,神不寧舍者;或為勞損心腎,腎精不藏,心腎水火不能互濟者。其病機雖較複雜,但其證候不外虛實之分。以驚恐、喜怒、煩躁、狂亂等為主要表現者,一般多屬實證;以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為主要表現者,一般多屬虛證。治法當安神定志。實證宜重鎮安神,虛證宜滋養安神。

鎮心安神法:方用硃砂安神丸。

交通心腎法:方用磁朱丸、朱雀丸、交泰丸。

滋陰清熱法:方用黃連阿膠湯清心熱,補腎陰。

養血安神法:方用天王補心丹和酸棗仁湯。

化痰和胃法:方用半夏秫米湯,出自《靈樞·邪客》,方中以半夏和胃,秫米化濁,胃和則臥安。

益氣鎮驚法:方用安神定志丸,主治心神不安,多夢易驚,心悸不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七、瀉熱通腑法

痰熱腑實證是痰熱壅阻腸腑之候。中風急性期多為肝陽上亢,陽升風動,氣血逆亂,腦竅矇蔽,陽火亢盛,煉液生痰,加之木橫土衰,脾胃運化傳導失職,則糟粕內停,發為痰熱腑實證。患者症見突然發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為主症,兼見便秘、眩暈、痰多、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以瀉熱通腑法,急以星蔞承氣湯洩熱瀉熱化痰,軟堅攻下。全瓜蔞30~40g,膽南星6~10g,生大黃10~15g(後下),芒硝10~15g(沖服)。該方由王永炎先生創制,凡由痰熱壅盛導致痞、滿、燥、實等臨床見症,或雖未成腑實,但因腑氣不降,濁邪上犯,氣血循行受阻而出現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言語謇澀等症,皆可用之。

本文摘自《中醫腦病方藥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