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前所未有,外貿如何穩住基本盤?

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增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支持加工貿易、廣交會網上舉辦等系列舉措,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努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住外貿基本盤,這是近半個月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三次就此進行部署。

根據海關統計,1~2月份,以人民幣計,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9.6%、15.9%和2.4%。儘管3月份全國75.6%的重點外貿企業復產率超過七成,外貿數據預計將有所好轉,但外貿行業沒有喘息的機會。“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3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說。

與疫情初期面臨的復工難、履約難不同,隨著國際疫情的擴散,外貿面臨的訂單風險正在上升。3月份的PMI數據顯示,新出口訂單指數與在手訂單指數仍處於收縮區間。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表示,此前,外貿面臨的問題集中在供給側,而現在風險正從供給端向需求端轉化,國際外需不足,更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外貿發展的挑戰更多,不確定性也更多。

需求短缺並非外貿面臨的全部問題,在一些專家看來這甚至算不上最大的問題。一些業內人士擔心,疫情將對全球化進程造成影響,國際貿易可能出現轉向。

目前,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約33萬家,外貿帶動就業達1.8億人。穩住外貿基本盤,挑戰前所未有,訂單從哪裡來、產能往何處去成為決定外貿企業生死的關鍵問題。

“觸網”是政策和企業突圍的共同選擇。此次疫情中,不少外貿企業加快了發展電商的步伐,紛紛押寶線上業務,一些外貿企業老闆親自上陣,直播帶貨。為幫助企業更好地挖掘線上發展潛力,商務部已決定加快數字外貿服務平臺的搭建速度,同時,連續舉辦60多年120多屆的廣交會也將在兩個月後搬上雲端。

加速“觸網”的同時,不少地方和企業也加大了“向內”的轉向力度,在內需市場上為出口產品尋找“孃家”。 在一些外貿企業集中的省市,政府加大了對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支持,牽頭與電商平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出口轉內銷。

從線下到線上、從外需到內需……在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等環節做出的調整轉變,能帶來多大的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檢驗。但外貿發展面臨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正越來越迫切地等待解答。

從企業層面來看,“兩頭在外”的傳統加工貿易,供給端與需求端兩頭承壓。在此次疫情中,由於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短板,這些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做出調整應變的空間也更小。有專家認為,穩外貿首先需要調結構,在支持加工貿易的同時,需要培育更多具有高新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外貿企業。

從政策層面來看,為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金融、財稅及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但在大力“止血”“輸血”的同時,政策如何幫助企業提高“造血”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穩外貿離不開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對此,各界已形成共識。在此輪密集出臺的穩外貿政策中,增設跨境電商、縮減加工貿易“負面清單”、加大對一批試點辦法的推廣力度等舉措,不僅針對當下,也意在更持久地激發市場活力。期待這些努力能穩住外貿基本盤,也期待外貿企業能經受住考驗,從疫情中吸取經驗教訓,助力外貿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記者 北夢原)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