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開始出現在腦海裡,就再也無法遠離-老柴

當音樂開始出現在腦海裡,就再也無法遠離-老柴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7),中國樂迷親切稱之為“老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優秀作品與其一生的情感經歷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織體飽滿,旋律優美,情感豐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在距離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鎮,維亞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莊。父親是一位礦業工程師,在他年幼的時候,有一次他彈完鋼琴後一直在哭泣,然後大聲嚷道:有音樂,有音樂!但周圍根本沒有音樂響起,他指著自己的頭說:遠離我!遠離我!在這裡。

1848年遷家至聖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聖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並選修音樂課。師從Т.И.菲利波夫學習鋼琴。1859年從法律學校畢業,進入司法部任職,同時鑽研音樂。

當音樂開始出現在腦海裡,就再也無法遠離-老柴

Pyot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

1861年入俄羅斯音樂協會的音樂班學習。1862年在音樂學習班的基礎上成立了俄國第1所高等音樂學校──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柴科夫斯基成為該校第1批學生,在Н.И.扎連芭指導下學習和聲與復調,在А.Г.魯賓斯坦的指導下學習配器和作曲。由於司法部的職務與學習音樂之間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幾經考慮,於1863年毅然辭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獻身於音樂事業。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作品為康塔塔《歡樂頌》(J.C.F.席勒詩),獲得銀牌獎。同年應Н.Г.魯賓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來到莫斯科,任教於新成立的莫斯科音樂學院,並開始了緊張的創作活動。約10年時間,柴科夫斯基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響曲鋼琴協奏曲、歌劇、舞劇、管絃樂序曲、室內重奏等。由於教學任務繁重,柴科夫斯基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創作而苦惱。但為了經濟來源,他又不得不繼續擔任教學工作。前蘇聯為紀念柴可夫斯基,將曾任教的莫斯科音樂學院更名為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結婚。這是一個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殺威脅),柴科夫斯基為此極為痛苦,想自殺跳河卻未能成功,不久即離異。創作與教學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帶來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負擔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與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訊友誼,這給柴科夫斯基以極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頗有文化教養的富孀,非常喜愛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兩人在頻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梅克夫人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科夫斯基以優厚的經濟資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創作。

從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間,是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4、第5、第6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瑪捷帕》、《黑桃皇后》、《伊奧蘭特》,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以及《小提琴協奏曲》、《意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以及許多浪漫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歐旅行,並於1891年赴美國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

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國劍橋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10月28日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其《第六交響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於霍亂症逝世(另一說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殺而死)。他生命中的最後15年左右患有抑鬱症。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最偉大的作品誕生了,包括他最後三部交響曲,他的芭蕾舞劇《睡美人》,《天鵝湖》,《胡桃夾子》,《C大調絃樂小夜曲》,《意大利隨想曲》,《1812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他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處於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的時期。他熱愛祖國,關心俄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又看不到俄國社會的出路。他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人生的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並把這種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創作中去。這可以說是柴科夫斯基創作上的基本思想傾向。

柴科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實的政治生活、社會衝突等作為自己創作的題材,但卻通過自己對於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從創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作傾向於表現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後期則更傾向於表現深入的悲劇性。

他在交響曲、歌劇、芭蕾舞劇、協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天鵝湖》,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裡採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當音樂開始出現在腦海裡,就再也無法遠離-老柴

柴可夫斯基是在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走上創作道路的,從創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作比較傾向於表現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而後期則更傾向於表現深刻的悲劇性。

他善於在矛盾衝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國音樂發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重視向民間音樂學習,他把高度的專業創作技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強烈的戲劇性衝突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富於獨創性地有機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為俄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當音樂開始出現在腦海裡,就再也無法遠離-老柴

前蘇聯1990年發行的柴可夫斯基紀念幣

柴科夫斯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絃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徵——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樂裡,我們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將民族文化與西方交響樂傳統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儘管柴科夫斯基結識了“強力集團”,但是他始終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民族主義團體。

柴科夫斯基曾寫道:“至於我對音樂裡俄羅斯元素的關注,是由於我常年生活在異國。在我年幼的時候,俄羅斯民族音樂無法描述的美麗就已經充滿了我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