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自信却不骄傲的人吗?

10天汲取一本书的力量,用阅读滋养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思考,快与慢》的第四节。

这是社会思想领域里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读了它,或许你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希望你在评论区每天分享你的感悟,和我共读完这本书。记得转发给你的亲友,组队打卡阅读哦。


各位亲爱的的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成名作《思考,快与慢》。


相信通过前几章的阅读,您已经对我们大脑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和眼神,也许是人们的无意识所为,但也有可能暗藏玄机。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人们启动的是大脑中的“系统1”进行判断,还是“系统2”。


在诸多侦探型电视剧中,常常最优秀的侦探就是在察言观色中,将悬而未结的案件一一侦破的。


随着我们阅读一天天地深入,就越有一种感觉:作为心理学畅销书,《思考,快与慢》的确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卡尼曼揭开人类大脑思考背后的秘密。


今天我们阅读的内容是本书的第五节,即177—210页。在阅读本节内容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你是一个自信却不骄傲的人吗?


《思考,快与慢》⑤ |你是一个自信却不骄傲的人吗?


01

关于“知道”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也许很多人会说,知道就是对一些事物了解、见过、学过、经历过。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知道”所有的含义。


正因为人们对“知道”的理解有偏差,才会导致人们的“系统1”会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你很喜欢一个明星,以为自己知道她的一切,于是追随她的喜好去购物、打扮自己,甚至模仿她的一切。


但是突然有一天,新闻爆出这个明星的私生活很不检点,甚至推销一些不合格的产品等等,此时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根本不了解她。


事实上,“知道”分为四个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洛在他的《知识的错觉》一书中提到,认知可以分为:你知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而最后一个才是最恐怖的。


这一点与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的观点不谋而合。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知道”的错觉呢?


因为人类的大脑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所有的知识都储存起来。


一旦有新知识或新信息进来,那必将会有一些旧信息剔除出去。


这也就证实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最多可以保持三天左右,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不同的信息进入大脑。


而我们做判断的时候,是基于我们从前残留的记忆或信息储存,因此本身就不够完善和清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也一定存在偏差。


但显而易见,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人们总是很自信地说“我知道了!”但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既然了解了“知道”背后的真相,今后我们凡遇到看似“知道”的情况,还是三思而后行为好。


《思考,快与慢》⑤ |你是一个自信却不骄傲的人吗?


02

很多企业都喜欢对新员工进行团建培训,其实培训只是一个表象而已,企业想真正获得的是通过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预测每个员工今后工作的表现及未来发展的规划。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方法真的准确吗?


事实上,一时的表现与这个人今后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或者即便团建的结果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和预测有一些帮助,但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甚至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仅凭团建就做结论未免有些仓促。


因此,在我们做判断的同时,应该明白一点就是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有了这个观念做保障, 我们在启动“系统1”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自信和果断,而由此作出的结论会更接近未来发展的结果。


《思考,快与慢》⑤ |你是一个自信却不骄傲的人吗?


03

此外,对于一些通过一些规则和统计数字的运算进行预测还是运用直觉进行预测,一直以来在心理学界就是争执不停的。


很多人都认为经过公式运算的准确性更高些,而且通过数据进行的推断,有依据可寻,即便最后预测有误,造成了损失,也好寻找责任人。


比如经常被人们吐槽的天气预报,就是基于诸多数据的统计推算出来的预测结果,虽然有不靠谱的时候,但这种基于科学运算的预测方法,还是被人们推崇的。


目前最认可的预测方式就是客观数据加直觉判断,比如,在医学临床上,医生根据一些检测数据,最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定。尽管不同的医生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但最起码这种结论比单纯的看数据或者靠直觉判断,更准确些。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有一些情况“闭上眼睛”靠直觉判断似乎也有效果。比如,一个待产的妈妈,当她的阵痛间隔越来越短的时候,就意味着马上要临近生产了,而此时一些医学检测的数据不过是辅助判断的依据罢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摈弃直觉的判断能力,也不能完全相信它。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我们阅读的全部内容,通过今天的阅读,我们认识到其实很多人所说的“知道”并非真正知道,而依据科学数据做出的判断也非完全准确,有时候依靠直觉做出的预测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系统1”做判断的时候,多参考一些数据和依据,往往结果更可靠。


明天我们继续《思考,快与慢》下一节的内容,看看过度自信对于判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明天我们不见不散喽~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或者右下角点个“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