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偶然間在微信群裡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在赤橋村參觀採風的照片,被古村的滄桑感所吸引。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個村子確實不簡單,村子依山傍水,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遺蹟。有十幾株罕見的社樹古槐、流傳有“父子登科”的佳話、發生過“豫讓刺趙”的故事、還有千年古剎......這其中任何一項都令我心怡神往,利用休息日我便獨自一人驅車前往。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赤橋村平面圖

赤橋村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東距晉祠風景區500米,村西之山以形似臥虎而得名“臥虎山”,是古太原縣八景之一“臥虎青嵐”所在地。離它不遠就是龍山,所以此地有臥虎藏龍之說,是老百姓口中實實在在的風水寶地。2019年6月,赤橋村被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單。


我從村西北方向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南校區驅車過來(一般人是從村東口進入),快到村口時,看到路西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築群,停車走近一看,大門上書寫“蘭若寺”三字,寺院還在施工中,正門不開,北側有偏門供工人進出,隨即進去參觀了一圈。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遠眺蘭若寺,背後就是臥虎山

蘭若寺坐西朝東,位於赤橋村西,是五臺山大塔院寺的下院,始建於北齊年間,歷史上兩度被毀,兩度重建。上世紀60年代寺院損壞後在原址上建起了造紙廠(順便說一下,赤橋村的造紙業歷史悠久,清道光二十四年這裡造紙已成規模),在村裡9位老人為了恢復蘭若寺反覆找鎮區兩級政府後,2006年造紙廠關閉,古寺開始重建,歷經數年現已基本完工。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蘭若寺內大雄寶殿

從蘭若寺出來往前走不遠,朝東路口拐進了村子,順路走到一個大的十字路口,有許多擺攤做買賣的,西面是村活動中心,估計也是村委所在地,西南方有一座古廟,看來這裡便是赤橋村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了。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赤橋村綜合文體活動中心

古廟名叫悟圓寺,古稱興華洞,看去規模不大,但也莊嚴肅穆。傳說是當年趙襄子(趙氏孤兒的重孫子,建古晉陽城的趙鞅的兒子)去臥虎山打獵、賞花前在此休整的地方。寺門緊閉,正好有兩個短髮青年回來,猜測是廟裡的僧人,只是好久沒有剃髮了,上前尋問可否進去一看,青年搖頭擺手說正在修葺、謝絕參觀,只好悻悻退下,看來只有下次有機會再來拜訪了。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悟圓寺

寺前左右各有一棵槐樹,枝繁葉茂,蔽日遮天,樹下石碑記錄樹齡已經有200年。當時看到樹齡感慨其壽命之長,沒想到在後面看到其它古槐後才發現這兩棵在赤橋村的古槐中是屬於比較年輕的。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悟圓寺前古槐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國槐是太原市市樹,古代封土為社,二十五家為一社,各隨其地所宜種植樹木,稱“社樹”。赤橋村有多株古槐被確定為“社樹”,樹齡都有成百上千年。山西洪洞的大槐樹是遠近聞明,但你現在看到的也是後來栽種的,樹齡只有100多年。赤橋村任意一棵古槐樹年代都比它長,其中有一株被稱為母子槐的樹齡已達3300年,胸徑達到7.5米。被稱作母子槐的原因是原來在中空的大樹中央長出一株小樹,如母子一般,可惜的是一場大火將中間的小樹燒燬,但老樹還鬱鬱蔥蔥,生命力頑強。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母子槐

十字路口往西便是赤橋村的主要街道,史稱“官道”。“官道”長1000餘米,寬約4米,由東而西貫通整個村子。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趙襄子出晉陽城往西,到晉祠、天龍山、臥虎山各地的必經之路。明清時這裡車水馬龍、商鋪林立、商賈雲集。如今由於時代變遷,已然沒有往日的繁華,只留下一些老的建築還在向初來乍到的人們顯示這裡曾經的輝煌。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各式民居

這些明清建築裡面最為有名的便是劉大鵬故居,每一位來赤橋村的人都會到這座掛有“父子登科”牌匾的院落看一看。劉大鵬(1857--1942),字友鳳,號臥虎山人,赤橋村人。對太原(特別是晉源一帶)地方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聽過他的名字,他是著名的地方史學者,著有許多地方誌文集,如《晉祠志》、《晉水志》、《明仙峪志》等。光緒二十年(1894年),劉大鵬同他的大兒子一起中甲午科舉人,“父子登科”被人們傳為美談。他在地方上辦過不少好事,募捐集資,修葺晉祠殿宇、道路,興修水利設施。劉大鵬一生懷才不遇,沒有做過大官,長期生活於農村,專心治學,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名望。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劉大鵬故居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劉大鵬故居保護牌

現在的劉大鵬故居由他的後人居住,同時經營著飯店,主要製作民國時期太原縣地區民間待客用的傳統菜式,取名“藜照堂傳統菜”。“藜照堂”是劉大鵬先生家的堂號,堂號是一個家族門戶的代稱,就像祁縣喬家大院稱為“在中堂”,太谷曹家大院稱為“三多堂”一樣,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不是僅僅作為某一間房屋的稱號來使用的。正好將近飯點了,也想嚐嚐當地特色,只是一個人沒法點,如果再有一個人的話無論貴賤一定要點兩個菜嘗一嘗,因為只有這裡被叫作“藜照堂”。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藜照堂傳統菜式簡介

從劉舉人故居往前走不遠,就是赤橋村名的由來赤橋也叫豫讓橋的所在地,只是石橋在抗戰年代被破壞。1958年,因為水利改造,晉水北河也就是晉祠外的智伯渠走了暗渠。渠道便被鋪平,殘存的豫讓橋也就被埋入了地下,但橋邊的古樹豫讓槐還在,向人們講述著2500多年前在這裡發生“豫讓刺趙”的悲壯故事。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豫讓槐?

春秋時期晉國人豫讓最初是範氏的家臣,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智伯對他很尊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被滅、智伯被殺。豫讓更名改姓,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伺機行刺弒主仇人趙襄子。趙襄子後將其逮捕,並說:“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後將他放走。


過了不久,豫讓用漆塗滿全身,使人不識自己面目;吞炭使自己聲音變啞,沿街討飯,再次準備行刺。他摸準趙襄子出行的時間和路線,提前埋伏於赤橋(即豫讓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再次將豫讓抓獲。


趙襄子責問豫讓:“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你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聽後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自殺後,橋下渠水泛紅,橋面盡赤,所以老百姓感其忠義,便將石橋改名為“赤橋”。


刺客荊軻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樣的慷慨悲歌。而刺客豫讓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傳統古訓。每當讀到這兩段話,他們視死如歸的情景令人傷感,捨生取義的精神令人讚歎,知恩圖報的品質令人傾佩。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俠士豫讓(來源於網絡)

過了豫讓橋遺址不遠就到了村東口,在環形道路中央是一座新修的門樓,門樓青磚碧瓦、飛簷翹角,周圍是一些古村簡介牌,看來赤橋村人對古村的宣傳還是比較重視。如果好好規劃、開發利用、加強宣傳,抓住“父子登科”和“豫讓刺趙”這一文一武兩條主線,再加上古槐、古居、古寺,未來的赤橋村也許會成為來晉祠旅遊的遊客另一處不錯的選擇。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村門樓

環形路東南角有一家羊湯館,門口大牌子上寫有店名來歷,一看就是老店了,正好飢腸轆轆,進去要碗羊湯,來兩個燒餅,味道確實不錯,吃完後渾身冒汗,非常痛快。在太原周邊有許多村子裡都有類似的羊湯館,它們的店面不是很大,有的就是在自家院子裡開的,但因為味道正宗、用料實在,在周邊四鄰八鄉知名度很高,每到飯點門庭若市、座無虛席。如南郊的“流澗牲湯”,曾經慕名和朋友專門驅車前去一飽口福。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最後用其中一塊宣傳牌上寫的這篇雅緻短文《赤橋.印象》作為本次行程的結束語。

探古蹟知史實之“晉祠鎮赤橋村”

赤橋 . 印象


這是一個山水之村,

奔流湧注的晉水,悄悄放緩了她的腳步。

緩緩壓低了她的身段,圍繞在臥虎山間憩息。

這是一個文化之村,春秋戰國豫讓刺趙、清末時期“父子登科”在這裡交匯碰撞。

古居文化和古槐文化在這裡積澱傳承。

這是一個文明之村。

晉獻嘉禾孕育遠古農耕文明。

千年的歷史情懷讓她博大情深,時尚而美麗。

這裡是赤橋,

一個等著有向你講述她悠久歷史的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