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突然想起来,当大学的时候一句话: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这是学院领导为了培养我们这群本科生提出的一个学习方法或者是学习要求,时至今日,研究生毕业又入职大学,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这句话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从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到今天,读了多少书已经记不清了,虽然高中的时候也算个文艺青年,在学校里担任小记者,但是那时看的书都是《青年文摘》《读者》一类的杂志,并没有太认真系统的看过什么书,如此看来,真正让我开始认真看书,并真正在其中找到乐趣的应该是在大学里,准确的说,应该就是听了这样的培养计划之后。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上大学的城市曾经给我的印象并不好,一下车,嘈杂的人群,拥堵的城市,整个人都慌的无所适从,唯有坐在图书馆里,心里才能安静下来。大学在图书馆勤工俭学,一次开学之后的不久在图书馆门口碰到了一个随和的老大爷,竟然闲聊起来,聊到了人生,聊到了理想,聊到了大学生活,聊到最后才之后,这位随和的大爷竟然是分管图书馆的副院长,今天我已经忘记他的名字了,但是我还记得他当时跟我说:读书是改变人生的一条捷径,我曾经也是农村的苦孩子·····

大学里读的书很杂,除了专业课的书外,杂书闲书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那时候图书馆冬天很晚才供暖,诺大的图书馆晚上的时候极其冷,一起值班的同学总喊冻的腿疼,以至于不得不用毛毯或者棉衣盖住腿。尽管当时夏热冬凉,但是在里面的日子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大学生应该有的生活。在图书馆里,我看了小说,散文,诗歌,论文,影评等等,那些文字和内容有些已经忘记了,但是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却一直没有忘记。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大概是上高三的时候,我才第一次走进电影院,正儿八经的看了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紧接着便是为了考学进行的影片突击。考上大学之后,学了影视相关的专业,大一那年上了一年的晚自习,任务就是看电影。不知道学长从哪找到的电影一股脑全拷给了我们班,现在能回想起来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大部分经典电影都是在那个时间看过的。

几百G的内容包含了从电影诞生之初,到法国的左岸派,从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到国产影片······文艺片中大段的对白和唯美的画面,剧情片烧脑的叙事和表现手法,惊悚片的恐怖镜头害怕但是又隔着指缝偷偷看,少儿不宜镜头时某个人的一声咳嗽,还有不时响起的一阵阵熟睡的鼾声·····这所有的种种,都已经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深深的镌刻在脑海之中。那种固定时间集体在教室看电影的形式,宛如一场朝圣的仪式,这是一场对现代艺术的朝圣,也是对人心的熏陶和洗礼。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刚刚考上研究生,一个人跑到离家三千公里的地方去上学,抬眼望去,满目萧瑟,在适应生活的那半年中,破旧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寄托了我无处安放的灵魂。在那个小小的图书馆中,我看了地方志,看本地的历史典籍,下大雪的时候窝在电子阅览室的皮椅里看论文,最意想不到的是,我在那段时间里手抄了一遍《论语》。借助一个陌生的图书馆,适应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段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图书馆就是我的朋友,一直后来认识的最要好的朋友,都是泡在图书馆里的,没地方的去的时候,都会主动聚到图书馆里。

在冬天的晚上,接一杯热水,坐在图书馆或者寝室里,耳朵里插上耳机,能有两个小时的时候沉浸在别人的故事和人生之中,随着故事里的人一起经历酸甜苦辣,这专注的两小时是完全属于自己内心的,摘下耳机的那一刻,整个人既疲倦又惬意,疲倦的是坐两个小时有些腰疼,但惬意的是能够获得一场心理上的休息。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如今又是冬天,毕业又就业,从一个高校到另一个高校,没有了大城市的嘈杂和喧哗,没有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也没有了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带着耳机安安静静的看一部电影了。现在想想,尽管曾经的图书馆冻的腿疼,或者总是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的味道,但是在上学的时候,安静的读书和看电影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海上钢琴师》又重新上映,朋友圈里好多看过这个电影的朋友又去电影院重新看了一遍,好的电影和好的书一样,值得仔细品味和反复揣摩,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习专业的学生,对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值得的,就如同不同的年龄看红楼梦有不同的感受,当我们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再回过头看一些电影,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读百部书·观百部影片 | 关于读书和电影的随想

关于兴趣爱好,我曾经跟好多朋友都讲过,我不确定以后会有什么新的爱好,但是读书和电影应该是这一生都会坚持或者不会放弃的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