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的道義制高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的道義制高點

我今天講座的主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當前國際形勢的總體判斷。那麼,我們怎麼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佔據了人類的道義制高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價值,對中國外交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如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我將分五個方面給大家作介紹。

一、如何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處於轉型時期的世界和中國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一個重大特點。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從世界角度考慮,發出“時代之問”。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問道:“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要弄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問道:“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裡?”這麼一種“時代之問”是提給人類的,也是提給我們中國的。

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會提出這樣的“時代之問”,並且試圖要給予回答?我們先看一看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況。

回首過去,近代世界是強權政治的世界。過去500年,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時代,誰強誰就控制一切,誰就征服別人、壓制別人。到了20世紀,意識形態競爭激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對抗,整個世界處於戰爭的邊緣,我們把它稱為冷戰時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自認是“一超”領先的超級強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所以,過去的世界應該說是一個失衡的世界、不平等的社會,同時意識形態或者政治制度的對抗、對立非常鮮明。

那麼,在過去的世界當中,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在古代,中國是以“天下觀”來看待世界,其建構的是一種東亞的世界秩序。當然,那時候的西方,在西方文明基礎之上,形成了羅馬帝國或者歐洲王國。古代世界是一個不同文明相對同時並存的世界。中國在東亞社會發揮了主導的作用,而中華文明則是一種非常亮麗光鮮的文明。

到了近代,中國受盡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帝國主義的擴張之苦。中國在過去百餘年的歷史裡,受盡了各種屈辱。在20世紀後半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當時的世界卻處於冷戰格局初步形成之時,所以當時的新中國一度面臨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受到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美國帝國主義的壓制。可見,當時的世界是一個緊張對抗的世界。

冷戰結束以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面向世界,也走向了世界。但是,單極霸權下的美國卻把中國作為一個不確定性對象來對待,並對中國採取一定的牽制、限制乃至壓制。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是在屈辱當中奮進的。

而今天的世界,應該說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我們的黨和政府對世界形勢作了一系列重大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形勢作了進一步評估和分析,報告裡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蘇浩 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蘇浩: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的道義制高點》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http://www.71.cn/2020/0415/1082840.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