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文坛诗人的创作态度如何,文学风气有怎样的转变?

北宋末年,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沉迷于“太平盛世”的幻象,生活极尽奢靡。为了满足统治集团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他们强夺豪取、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封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农民不堪忍受日益沉重的剥削,纷纷起来反抗。在宋王朝的军事镇压与政治诱降之下,几次大的农民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一直到北宋覆亡,各地的农民斗争仍是此起彼伏。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妄图通过收复燕、云之地来稳固他们的统治。宋与由女真贵族建立起来的金朝订立联合攻辽的“海上盟约”。在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朝看到宋王朝腐败无能,遂在灭辽之后发动了侵略战争。


北宋末年,文坛诗人的创作态度如何,文学风气有怎样的转变?

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惊慌失措,赶紧把帝位传给太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渡过黄河,围攻开封。宋钦宗本无心抵抗,但在抗战军民的强烈要求下,只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组织开封军民抗击金兵。开封之围既解,朝廷内部投降派占了上风,主张抗战的大臣如李纲等人纷纷遭到贬斥。稍后,金兵又再次南侵,围攻开封。靖康二年(1127)春,金人将徽宗父子、赵氏宗室以及百工技艺、金银珠宝等一齐掳掠北上,北宋遂亡。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同年五月,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这就是宋高宗。

北宋末年,文坛诗人的创作态度如何,文学风气有怎样的转变?

宋高宗南渡之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开始了南宋苟安于江南半壁的历史。“靖康之难”给作家们极大的震撼。他们一改南渡前的创作态度,开始关注现实人生。面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的社会现实,他们忠愤激发,慷慨激昂,形成了南宋前期占主流地位的爱国主义文学思潮,文坛风气为之一变。自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宁宗开禧北伐(1206),爱国词人一改南渡之前的浅斟低唱,以词来抒写他们的激烈壮怀和愤世之情。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将领和李纲、赵鼎、胡铨等中兴名臣为词注入了英雄豪杰之气和时代忧患色彩。张元干、张孝祥以慷慨悲凉之作,下开辛弃疾一派。

北宋末年,文坛诗人的创作态度如何,文学风气有怎样的转变?

辛弃疾走上词坛,以他“喑呜鸷悍”的英雄气,将南渡以来的豪壮词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建立起以他为盟主的稼轩词派;陈亮、刘过等人为之羽翼,共同将宋词推向词史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国诗人从南渡前内敛自省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以诗来反映惨痛的社会现实。诗歌题材进一步扩大。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志士失意之悲,一见诸诗歌。内容的变化使得诗歌创作开始突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南渡之初陈与义、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生硬晦涩,稍后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出自江西,但能逐渐摆脱江西诗风,自成一家。他们的创作成就使宋代诗歌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北宋末年,文坛诗人的创作态度如何,文学风气有怎样的转变?

散文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南渡之初形成一个以宗泽、李纲、胡铨等人为代表的散文流派一抗战派。抗战派散文坚决主张抗战,反对议和投降,辞气慷慨,正气凛然,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继承了抗战派散文的爱国精神,主张抗战,反对苟安,并积极上书陈述中兴大计;文章气势恢弘,辞采斐然。以朱熹、吕祖谦为代表的理学家散文也体现出鲜明的务实精神,具有较强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除政论文外,笔记散文、游记散文也都各有发展。各体散文的创作成就使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成为宋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我是“胖黑妹子”,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