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引言

人人都说江南好,山好水好人也好,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喜欢到江南游玩,体验江南风貌。清朝有两位皇帝也很喜欢江南,并且两位皇帝还是祖孙关系,康熙帝和他的孙子乾隆帝。

康熙帝六次下江南,乾隆帝同样六次,皇帝出行可不像普通百姓那样简单,需要准备车马、龙舟和相关的陪行人员的衣食住行,一趟下来花费可是按百万两白银计,那么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康熙和乾隆还这样频繁下江南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欣赏江南的风土人情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从江南的代表性地区---两江总督辖区在康乾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地位看出这祖孙俩下江南的必要性。

一、康乾时期两江总督辖区的政治地位

历朝历代关于地区的政治地位都和其一把手的政治地位是相互统一的。康熙帝在平三藩、收回台湾、统一全国后,在前朝的基础上将疆域划分为18个内地省、5个分布在边疆的将军管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辖区、青海办事大臣辖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另外还有蒙古各部,将军统辖区主要以军事驻防为主,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各部也都在边远地区,主要是民族和军事方面的考虑,和内地省份的性质不一样,没有对比性。

康乾时期划分的这18个内地省里分别设置8个总督和15个巡抚来处理地方日常军政事务,8个总督分别为: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两江、直隶和云贵总督,15个巡抚分别为:陕西、山西、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云南、贵州和河南巡抚,其中山东、山西和河南只有巡抚,其他12个巡抚都在8个总督的管辖区之内。

8个总督中两江的总督管辖区内的巡抚最多,两江总督辖区内有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巡抚,其他诸如湖广、两广、闽浙和云贵总督的辖区内是两个巡抚,陕甘、直隶和四川总督辖区仅一个巡抚。以此看出两江总督地位之高,远超一般总督,但是直隶因为卫戍京城的特殊原因,朝廷必须派最信得过的大臣来担任总督,所以直隶总督地位是最高的,两江总督只能排第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清朝后期以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再次说明两江总督在清朝的政治地位之重。两江的总督政治地位第二,自然也意味着两江所代表的江南地区的政治地位仅次于京畿直隶。

二、康乾时期两江总督辖区的文化地位

文化的基础是知识,有才学的人越多,自然彰显的文化也越昌盛。自隋朝实行科举制选官之后,历朝历代均将科举考试作为衡量读书人才学的方法。科举考试以能否考中进士为最终考量,称为金榜题名。两江总督辖内的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自古就是进士的高产地。

康熙乙丑科考取得第一名,荣获状元头衔的陆肯堂是江苏松江人,取得第三名,荣获探花头衔的黄梦麟是江苏常州人,取得第五名的蒋陈杨是江苏常熟人,取得第六名的甯世簪是安徽宁国人,取得第八名的魏壽期是安徽繁昌人,取得第九名的许承家是安徽徽州人。

安徽和江苏两省前三名占了两席,前十名占了六席,比例惊人。康熙戊辰科取得第三名、荣获探花头衔的张豫章是江苏松江人,取得第六名的吴世焘是江苏高邮人,分别取得第七名和第十名的沈宗敬和徐宾都是江苏松江人,取得第九名的项亦銮是安徽徽州人,前10名中江苏和安徽占了一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康熙壬辰科考分别取得进士第一名和第三名,荣获状元头衔的王世琛和探花头衔的徐葆光都是江苏苏州人,分别取得第四名、第八名和第九名的卜俊民、刘于义和潘允敏都是江苏常州人,取得第五名的曹鸣是江苏镇江人,取得第七名的陶贞一是江苏常熟人,取得第十名的王图炳是江苏松江人,前三名仅江苏就占了两席,前十名更是难以置信的占了八席。

这些数据直接显示出了两江总督辖区是康乾时期进士数量和含金量最高的地区,被称誉“天下半数英才出两江”,反映出两江地区的文化地位为全国之首。

三、康乾时期梁江总督地区的经济地位

古代封建社会体系中农业经济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农业经济最大的依仗就是人口。东汉末年时期,群雄割据,北方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往南方避乱,这是第一波;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羌、羝等侵入北方大地,大量世家大族包括平民百姓南渡江南,这是第二波。

唐朝末年,烽烟四起,老朱家、老李家、老刘家、老石家和老郭家今天你称王,明天我称霸,百姓苦于战争频繁,大量人口迁到南方,这是第三波。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有此三波人口,江南土地资源得以迅速开发,耕地越来越多,也就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朝廷在此征收到的农业税也越来越多。

乾隆十四年,两江总督辖区的江苏省人口达到2097万,江西省人口达到2757万,安徽省人口达到843万,两江总人口达到了5697万,此时清朝总人口1.8亿,两江占比达到了31.65%。乾隆四十一年,江苏省人口达到2881万,安徽省人口达到2757万,江西省人口达到1685万,两江总人口发展到了7323万,此时清朝总人口2.7亿,两江占比达到了27.12%。

乾隆十四年山东比安徽人口多200万,山东排名第一,安徽第二,江苏第三;乾隆四十一年,江苏比山东人口多到了800万,江苏排名第一,安徽第二,山东第三。

这些情况表明两江总督辖区人口繁盛,农业经济的总体量居当时清朝之首。江苏、安徽和江西处于长江流域平原地带,水网密布,交通发达,要致富先修路,古来至理,良好的交通条件造就了两江除了农业经济以外,工商业经济在当时也很发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两江正是凭农业和工商业两架马车、并驾齐驱带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江苏苏州成为清朝的棉纺织业中心,江西景德成为清朝的瓷器业中心,仅江苏和安徽两省的赋税收入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两江地区被称誉“天下赋税半出江南”,直接反映出两江总督辖区在康乾时间的经济地位为全国之首。

结语

江南最有代表性的两江总督辖区在康乾时期政治地位仅次于京畿直隶,文化和经济地位高居全国之首,可想江南在清朝时的地位之高。康熙皇帝是完成清朝大一统的大有为之君,乾隆也有十全武功,祖孙俩一起打造出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这样的两位有能力、有追求、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焉能不重视拥有如此地位的江南?

重视催生行动,这祖孙俩六下江南,期间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着河道、吏治、民情和祭陵(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清朝京城位于北方地区,那里是政治中心,需要江南大量的财税通过河道运往京城。河道工作就是因为江南的经济地位太过重要,必须要保证它的经济优势输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康熙和乾隆祖孙俩为什么都钟爱下江南?

吏治决定着地方发展好坏,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影响,倘若吏治败坏,必然影响其经济发展,减弱其经济输出能力。民情和祭陵,主要是因为江南的政治和文化地位,清朝毕竟是从关外进来取代明朝的王朝,不得不通过祭拜明太祖等方式来安抚和稳定江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尤其是清朝入关时间还不是很长,民心还未彻底稳固,要知道元朝当时取代宋朝的统治才坚持了98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康熙帝和乾隆帝这祖孙俩钟爱下江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江南的地位。

参考文献:《圣祖实录》 《清史稿》 《中国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