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南渡北归》为作家岳南2011年出版的最新力作,该作品自出版后便不断加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傅斯年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一、南渡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二、北归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潮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三、离别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编辑推荐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台湾时报十大年度好书《陈寅恪与傅斯年》《风雪定陵》作者岳南巅峰力作

胡适、陈寅恪弟子、百岁历史学家何兹全,傅斯年、李济弟子、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联袂推荐

CCTV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联合投资拍摄由本书改编成的大型电视剧

本书作者耗费8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关于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评价不高原委

早在该书出版之初,止庵试读过之后说了如下一番话——

“有朋友问我《南渡北归》如何,我只读过试读本,看到‘阵阵香风吹拂中,张学良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澎湃如涛的激情,……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于宋美玲放情的大笑与秋波含情的迷人眼神幻影中,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枪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之类描写,便不敢再看了。”

有网友进一步质问止庵:那些嘲笑本书的人,你认真地看过全书?

止庵干脆利落地回应说:读书之道,不应见好就收,但绝对应该见不好就收。吃一口饭,馊的,就别再吃了,不成,非得把整碗甚至整锅都吃光了,然后谨小慎微地告诉别人:这饭口味差点。似可不必。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究竟是什么段落让止庵先生大倒胃口呢?

那段话出自《南渡》序章《烽火照京都》,原文是这样的——

就在彼此打得难分难解,成一团麻花时,蹲在白山黑水间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在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亲往其密所连番规劝、利诱下,张氏原本因吸食大麻而蔫儿巴唧的身子骨儿,如同每日注射的杜冷丁药力发作,突然“嘁里喀喳”响了起来,屁股开始由发热到发烫,随着脉管血液奔流窜腾,密布的毛孔迅速扩张炸裂,细黄的汗毛如同霜打毛草在苦寒的夕阳中根根直竖。张学良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澎湃如涛的激情,在蒋介石与阎、冯联军双方死伤达到30余万众仍难决胜负的关键时刻,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枪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

稍微敏锐一点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写这段情节时,有意进行夸张的细节描写,加入了明显的个人情绪在内。

作为一部描写严肃历史的书,应不应该加入如此强烈的个人情绪,从而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一个分寸的把握上。

文学篇:《南渡北归》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显然,止庵先生认为岳南先生的做法太过了。

上世纪的那段历史,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一些著名人物驾鹤未久,若干史实尚未能盖棺定论,作为严肃的历史作家,最好的态度是,用严谨的姿态,客观地描写当时的人和事,不虚构,不臆想,模棱两可的事情宁可不写,宁缺毋滥,尤其不能轻易表达主观结论,只需要陈述可以找到证据的史实,结论留给读者去判断。

事实上,用文学手法写历史人物,并且将个人的强烈好恶加诸真实人物之上,自古至今并不罕见,不说远的如《史记》,就说当代历史小说的杰作《金瓯缺》来说,作者徐兴业先生在描写秦桧夫妇时,毫不掩饰对两人的痛恨和鄙夷,用夸张的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详细刻画两人的种种丑态,这些细节当然在历史书上是找不到的,完全来自作者的想象。

正如曹勇军老师说的那样,这部书能让人补全这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了解历史上这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多舛的命运、让人唏嘘的遭遇;而不足在于,细节的铺陈、情景氛围等想象性的东西比较多,有时不免显得诗大于史,在真实性上容易引起嫌疑和非议,这是中文世界非虚构写作的普遍问题,自有其历史渊源。

个人观点

作为读者,我们应客观、认真的研读文章内容,清醒的面对那一段历史。应从中学习大师们的风范,而省自身,面于生活。

【声明】

部分内容出自互联网,在此非常感激原文作者的创作和分享。如有侵犯版权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