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質疑和經過思考的反叛,那三分多鐘激昂的演講裡,缺的就是這個。

前浪們物質上的苦,精神的枷鎖實實在在地存在,但“少年維特的煩惱”會出現在每一代年輕人身上,這與物質、精神是否自由有關係,但與荷爾蒙和必不可少的質疑、反叛精神關係更大。

文|宋詩婷

十幾年前,剛進大學那天,我和一同寢室同學結了樑子。

這事兒不怪她,怪我,也怪她媽。報到完,新生們陸續進寢室認門、認人。室友一個個到位,大家笨拙地打招呼、寒暄,在場的父母也邊忙活鋪床理行李,邊互相說著些客套話。其中一位家長很快表明身份,自己是某著名重點小學的校長。

介紹下職業不礙事,問題出在後面。見人差不多到齊了,校長支稜起來,站在位於寢室中央的長桌盡頭拍了拍手,示意大家集中注意力。

你們考進了同一所大學,未來四年將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學習,今天的大學,無論是教學、宿舍條件還是伙食,都比我們那個年代好得多,你們要珍惜這些……

她說得相當有技巧性,乍看還很平易近人,但還沒聽完我就有點兒生氣了。也是年輕氣盛,轉身就走了。

後來,在學校食堂,親媽批評了我,說我不懂禮貌。我說,“寢室是我的私人空間,校長、老師在教室裡、報告廳裡發表演說就行了,憑什麼侵入我的私人空間說這些?身份感過於強了?”親媽懶得理我。多少和這第一印象有關,那之後的四年,我再也沒和那同學相處明白。

這事兒我忘得差不多了,直到前天看到滿朋友圈瘋轉的B站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細想想,這感覺像不像?一個貌似變換了身份,站在“同學”或“學生家長”立場的校長或教導主任,侵入了你吃喝玩樂的領域,突然來了這麼一場思想動員。

有一點我倒是還很欣慰,十多年過去了,怕是已經算不上“後浪”,但我依然和十幾年前一樣,有點兒生氣。

在B站自己的平臺上,過千萬點擊,超過16萬的彈幕,120多萬個贊,《後浪》毫無疑問是爆款。從滿朋友圈橫飛的療效來看,宣傳片的品牌傳播效果相當好,也的確抵達了它的目標受眾——前浪們。

雖說標榜是“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其實本質是“獻給老一輩的詩朗誦”。這遵循了最近幾年B站的“出圈”策略。2015年之前,B站一直是“宅文化”的靠山,是二次元文化愛好者最主要的陣地。2015年之後,B站開始了自己一系列“出圈”策略,在經歷了一輪版權清理之前,平臺增加了影視劇作品、生活類和時尚類等視頻內容的比例,並在後來的幾年裡,不斷增加和豐富內容種類,這一定程度地讓B站在“二次元”的標籤之外,開拓了新的領域,吸引了一批中早期用戶。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從去年開始,小破站“出圈”的腳步更快了。先是在老影視劇的版權上做了些文章,嘗試與三大視頻平臺差異化競爭,還在紀錄片方面加大了採購和製作投入,除了與Discovery那樣的大品牌合作,也參與出品像《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這樣與B站調性高度相符的紀錄片。

2020年的B站跨年晚會大概是在《後浪》之前,B站“出圈”計劃的最大動作。那場熱度高過各大電視臺的跨年晚會將B站風格與主流文化做了相當巧妙的混搭。有吸引直男的遊戲區《魔獸世界》舞蹈秀,也有喚起80、90後共同記憶的《哈利·波特》電影主題曲鋼琴演奏,老牌明星與鬼畜混搭,國風與流行音樂混搭,“古早”的電視劇《亮劍》《潛伏》之類,在B站有大量觀眾,也有主創被請去了……總之,那是一場打破圈層、年齡、階層的跨年晚會,娛樂精神貫穿始終。晚會結束後,B站不僅帶動了幾輪話題和熱搜,股價還持續大漲幾天。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和跨年晚會相比,《後浪》對於“前浪”用戶的精準投放目的更顯而易見了。選擇“60後”何冰做“代表”,宣傳片在五四青年節這天於央視平臺投放,用的是宏大敘事那套文案、表演邏輯,挑起是否“一代不如一代”的老話題,並向受眾展示了他們想要的科技、旅行、外語……還有選擇、自由、時代等許知遠老師們喜歡的大詞兒,最後還邀請年輕人一起歌頌時代。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這整個話語體系前浪們都太熟悉、太親切了,因而很容易老淚縱橫,產生共鳴。從這個層面來說,B站這次的“出圈”策略太成功了。

當晚,我和幾個“95後”的後浪們簡單聊了幾句,還有人給我展示了朋友圈。結果是,他們要麼沒關注,要麼無所謂,要麼有那麼一丟丟不適感,因為太“高高在上”了。

這讓我想到剛剛做完的那期《高中生需要哲學嗎》封面採訪。期間,我採訪了一位熱衷哲學的18歲高中生,他剛剛拒絕了一個向前輩提問的活動項目,原因是,“讓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直接去要一個答案,這是有問題的。年輕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學習,自己的方法去尋找和給出一些答案,而不是直接去聽從權威。”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插圖 | 範薇

質疑和經過思考的反叛,那三分多鐘激昂的演講裡,缺的就是這個。這可能是我直覺性反感《後浪》的原因,它鼓勵和描述的年輕人的世界太乖、太順了,不是年輕人該有的和現實中的樣子,而是前浪們渴望中的樣子。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事實上是,它並非專門為年輕人準備的禮物,所有前人的智慧是人類共享的,年輕人多享了幾十年的成果,不會更多了。而是什麼造成了前浪們幾十甚至上百年的信息、知識壁壘,這才是最應該提醒年輕人的,可惜沒有,當然沒有。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後浪》央視完整版中的混剪鏡頭

“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先不質疑文案是否圈定了一些特定階級,因為這在廣告的範疇內是問題不大的。《後浪》將年輕人的生活描述得相當好,這是個視點問題,也是歷史觀的問題,是站在怎樣的時間節點上看待特定時期裡的人的問題。

所有成為前浪的人都善於遙想一個黃金時代,可能是文藝復興,可能是民國,可能是八十年代,也可能是《後浪》裡的當下。但每一個活在那個年代裡的年輕人,總有一些(可能是多數),不會覺得自己活在了最好的時代。要真全都這麼覺得,那時代的問題才更大。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前浪們物質上的苦,精神的枷鎖實實在在地存在,但“少年維特的煩惱”會出現在每一代年輕人身上,這與物質、精神是否自由有關係,但與荷爾蒙和必不可少的質疑、反叛精神關係更大。後浪們當然需要知道今天是怎麼來的,但可能不需要時不時憶苦思甜,因為,眼前的苦真的也不少,熬過今天的苦,並尋找解藥才是往前走的動力。

這裡,還要吐槽一點,文案裡提到了“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同時又提到了“這世上的小說、音樂、電影所表現的青春,就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這兩個點是矛盾的,多元文化審美和價值觀裡的文學藝術容得下勇敢和善良,也容得下憂傷和迷茫,後者恐怕才是多數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原動力。同樣的,弱小、嘲諷和否定,有時也有屬於它們的價值。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後浪》鼓舞了一部分人,也展現了一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但遠遠不夠。他們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但有些浪花可能更野,他們不想奔騰了,或者要開闢點新的河道,前浪們也要多支持、鼓勵呀!

作者檔案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宋詩婷

一個“戰時”很沒用的文化記者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三聯生活週刊

個人微博:@福·宋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高中生需要哲學嗎

B站的“後浪”出圈很成功,唯獨缺了質疑與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