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洪水沖刷700年都屹立不倒的建築,材料竟是做湯圓的食材

幾千年來永不停止的滔滔的江水,不知包蘊了多少故事,多少滄桑!在我國的長江中心,有一座中國最牛建築,他經歷700年江水沖刷,多次超大洪水淹沒,至今屹立不倒,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卻鮮有人知。

被洪水沖刷700年都屹立不倒的建築,材料竟是做湯圓的食材

公元221年,三國吳王孫權遷都金湖北鄂州,將長江一塊特殊黃龍蟠賜名龍蟠磯,宋代商貿繁榮,百姓為了方便給長江暈船導航,便在江心這座龍蟠磯上,建了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廟宇時常被沖毀,百姓只能不斷重修,到了元朝,當時的鄂州縣邑蒙古達魯齊噶鐵山,得知此事,便重建樓閣,取名觀音閣,他將江水中的龍蟠磯修成船舷一般,將閣樓與龍蟠磯巧妙融為一體,利用流體力學分解水流,順勢而卸力,每到汛潮水漫樓閣,但汛期一過觀音閣又會出現在江中,猶如海市蜃樓一般,巍峨神秘,2017年這座長江中的元代文物,突然在國外爆紅,登上英國每日郵報,被國外媒體,追捧為“閣堅強”。

被洪水沖刷700年都屹立不倒的建築,材料竟是做湯圓的食材

觀音閣為什麼歷經700年洪水沖刷?卻依然不倒,做觀音閣的時候,工匠們就是用煮熟的糯米和石灰攪拌在一起砌成的。糯米石灰漿的比例與製作。即糯米砂漿,製成漿糊。距今大約1500年前。 從科技史角度, 糯米灰漿的科學價值不僅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需要。從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來看,古代中國的建築工人將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 它具有耐久性好,韌性強。科學家們在中國長城(明長城)的城牆黏合物中發現了糯米的成分,糯米灰漿被認為是長城的主要黏合材料,而這種強度很大的黏合材料也被認為是萬里長城千年不倒的原因。在中國古代,糯米砂漿一般用於建造陵墓,寶塔,城牆等大型建築物中,其中一些建築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築物非常堅固,甚至現代推土機都難以推倒,還能承受強度很大的地震。

被洪水沖刷700年都屹立不倒的建築,材料竟是做湯圓的食材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北京盧溝橋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築河堤數里,使北京南郊從此免去水患之害。在石橋建築史中記載,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築石橋,凝固後與花崗石一樣堅固。時至今日,許多使用糯米灰漿的古代建築,如南京、西安、荊州、開封等地的古城牆,以及錢塘江明清魚鱗石塘等,雖經百千年的風雨沖刷,仍然非常堅固。事實證明,糯米灰漿是性能傑出的建築膠凝材料。

被洪水沖刷700年都屹立不倒的建築,材料竟是做湯圓的食材

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築物非常堅硬,還有韌性,用鐵鎬刨時會迸發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藥才能炸開。 中國歷史悠久,在人類文明創造過程中有過輝煌成就,作出過重要貢獻。古時候的工匠特別聰明,他們在做這個擋水牆的時候,融入了糯米石灰漿的技藝,把觀音閣做成了船舷弧形,把水分流了,所以觀音閣700年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