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而正是蒸汽機技術和艦船裝甲技術的應用,催生了古老的衝撞戰術的復興。在採用了蒸汽機作為動力後,戰艦的航速變得更快,對風力的依賴大大下降,機動性也變得更強。機動性變強使戰艦更容易選擇航線(撞擊路線),航速變高則使戰艦擁有更大的動能,在撞擊作戰時的破壞作用也更大。而在披上鐵甲之後,戰艦的防護水平得到了質的飛昇,艦炮射出的炮彈很難給鐵甲艦造成有效的傷害,因而衝撞這種原始的戰術又變得重要起來。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的前裝滑膛艦炮


19世紀50年代時,各國海軍裝備的主要是前裝滑膛炮,發射球形彈丸。在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和法國的蒸汽鐵甲艦的強大炮火給俄軍造成了極大殺傷,但俄軍的炮火卻對英法海軍的鐵甲艦無能為力——滑膛炮射出的球形炮彈根本無法擊穿這些海上浮動堡壘的鐵甲,更別說損傷其內部結構將其擊沉了。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克里米亞戰爭中主要由風帆木質戰艦構成的俄國黑海艦隊雖然全殲了土耳其艦隊,卻毀於英法聯軍的蒸汽戰艦


而一艘數千噸的戰艦開足馬力進行衝撞時,全部動能都集中於艦首的衝角,所產生的破壞力極為驚人,能夠輕易洞穿敵艦的船腹,造成大量進水進而傾覆沉沒。因而在能夠有效擊穿鐵甲艦的裝甲的火炮和穿甲爆炸彈出現之前,衝撞戰術就成了能夠擊沉鐵甲艦的最為有效的手段,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的交鋒“漢普頓錨地之戰”其實也是撞擊作戰的典型戰例之一。1861年4月19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北方聯邦宣佈對所有脫離美國聯邦政府的港口進行封鎖,北方海軍著手製定出了“巨蟒計劃”,對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的南方邦聯海岸全面封鎖。急於打破封鎖的南方邦聯利用打撈起來的沉船建造了一艘鐵甲艦“弗吉尼亞”號。“弗吉尼亞”號排水量4100噸,外部被設計成了堡壘形狀,加裝了102毫米厚的熟鐵裝甲,此外還加墊了61毫米的松木等其它材料。“弗吉尼亞”號的火力十分強大,計有6門230毫米口徑的達爾格倫滑膛炮,2門160毫米和2門170毫米口徑的線膛炮。當南方邦聯海軍得知北方聯邦也在建造鐵甲艦後,便給“弗吉尼亞”號的艦首加裝了衝角。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南軍“弗吉尼亞”號鐵甲艦


1862年3月8日早晨,在幾艘南方海軍戰艦的護衛下,“弗吉尼亞”號駛入漢普頓錨地,向執行封鎖任務的北方聯邦海軍艦隊發起攻擊。停靠在紐波特紐斯角的蒸汽風帆戰艦“國會”號和“坎伯蘭”號迅速開炮迎戰,但是炮彈打在“弗吉尼亞”號上的鐵甲上紛紛彈落,以至於“弗吉尼亞”號在前進過程中甚至不屑於開火還擊,直到極易命中的近距離後才開始發炮。北方海軍戰艦的密集炮火只給“弗吉尼亞”號造成了極其輕微的損害。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坎伯蘭”號被“弗吉尼亞”號撞沉


為了速戰速決,“弗吉尼亞”號向“坎伯蘭”號發動了衝撞,直接在“坎伯蘭”號的艦體上鑿穿了一個大洞,因為衝角撞得過深,使得“弗吉尼亞”號的船體有一部分竟然被“坎伯蘭”號的龍骨卡住了,“坎伯蘭”號的錨也一度砸到了“弗吉尼亞”號的前甲板,可見這一撞之威。所幸“弗吉尼亞”號迅速倒車,才沒有被迅速下沉的“坎伯蘭”號拖進海里。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國會”號被“弗吉尼亞”號摧毀


見到“坎伯蘭”號被“弗吉尼亞”號擊沉,“國會”號迅速退往淺水區,“弗吉尼亞”號的吃水較深,難以在淺水區自由行動,無法再對“國會”號發動撞擊,雙方展開激烈炮戰, “國會”號雖然火力很強,但脆弱的木質艦體卻難以承受炮火轟擊,“弗吉尼亞”號的炮手比較缺德的用給自己的球形炮彈加熱的辦法攻擊“國會”號,擊中了“國會”號的彈藥庫,將“國會”號炸燬。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莫尼特”號炮塔內部


當夜北軍鐵甲艦“莫尼特”號趕到了戰場。“莫尼特”號屬於淺水鐵甲炮艦,排水量為1000噸,體形比“弗吉尼亞”號小得多,但卻裝備了2門280毫米滑膛炮,且炮塔和艦舷均有厚重的裝甲防護。3月9日清晨“莫尼特”號便向“弗吉尼亞”號發起了進攻,“弗吉尼亞”號率先開火併擊中了“莫尼特”號,但沒有能夠給“莫尼特”號造成什麼傷害。“莫尼特”號猛烈還擊,也多次擊中“弗吉尼亞”號,僅使“弗吉尼亞”號的裝甲受了輕微損傷,雙方在相互炮擊了三個半小時都沒什麼大礙。急於結束戰鬥的“弗吉尼亞”號再次發動了撞擊作戰,但“莫尼特”號小巧靈活,機動性更好,“弗吉尼亞”號的數次撞擊都被“莫尼特”號躲開了。最後筋疲力盡的“弗吉尼亞”號不得不撤出戰鬥,“莫尼特”號為了護衛剩下的北軍木質蒸汽風帆戰艦沒有追擊,雙方等於戰成了平手。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弗吉尼亞”號對“莫尼特”號發動的撞擊均被躲開


漢普頓錨地之戰標誌著鐵甲艦時代的來臨,也向世人昭示,除了古老的撞擊戰術之外,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能夠擊沉這些鋼鐵怪物。南北戰爭的交戰雙方都曾建造杆雷艇用來攻擊鐵甲艦,結果被證明不但危險且成功率很低,和自殺沒什麼兩樣。在了漢普頓錨地之戰結束後,南北雙方都開始建造大量帶有衝角的鐵甲艦,因而南北戰爭中還有數次實施衝撞戰術的戰例。北方海軍的一些軍官總結了歷次撞擊作戰的經驗,認為衝角是一種很好的對付鐵甲艦的武器,尤其是在狹窄的海域,衝撞戰術最為有效。歐洲各國海軍的觀察人士也對發生在漢普頓錨地之戰中的衝撞作戰印象深刻,很多新造的軍艦都加裝了衝角。象法國為美國南方邦聯建造的“石牆”號鐵甲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此還催生出了一大批的法式大鼻子衝角首戰艦,大鼻子衝角首成為之後法式戰艦的重要特徵。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石牆“號線圖,水線下的大鼻子衝角十分醒目


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與近代海軍衝撞戰術(二)

”石牆“號最終成為了日本的”甲鐵“號,後來更名為”東“號


雖然歐洲各國海軍部下令給許多戰艦加裝了衝角,但他們更為關注的是造船技術和火炮技術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海軍艦隊保持本國對領海及殖民地的控制力方面。直到1866年“利薩海戰”的爆發,才真正使衝撞戰術成為海戰的主流,並由此引領世界潮流長達30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