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

天上飄落一粒沙

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文章內容概覽:

1 地理特徵

2 歷史時期藝術作品

3 沙塵暴:從撒哈拉到亞馬遜

世人知曉撒哈拉沙漠

大致有兩種渠道:

①初中地理

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大沙漠

②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

1 地理特徵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

“Sahara”來源於阿拉伯語的發音

——阿拉伯語意“沙漠”

阿爾及利亞的沙漠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1 規模

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也是世界最熱的荒漠

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

僅次於南、北極。

是地球最大的沙塵源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

東西長約4800公里

南北寬1300-1900公里

面積超過920萬平方公里

與美國國土面積相當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2 範圍

撒哈拉沙漠

橫跨非洲北部

東起紅海(Red Sea)

西至大西洋(Atlantic)

南達蘇丹地區(Sudan)

和尼日爾河河谷(Niger River)

北接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

和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阿特拉斯山脈

(國際空間站照片,EAS/20111205)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阿特拉斯山脈三維俯視圖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

可以分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中部阿哈加爾山脈

(Ahaggar Mountains)

提貝斯提山脈

(Tibesti Mountains)

和艾爾山脈

(Aïr Mountains)

以及最為乾旱的比爾馬沙漠

(Bilma desert)

和利比亞沙漠

(Libyan Desert)

最高點是庫西山

(Mount Koussi,海拔3445米)

位於乍得北部的提貝斯提山脈

(Tibesti Mountains)。

最低點是埃及的窪地蓋塔拉窪地

(Qattara Depression,海拔-133米)

摩洛哥沙漠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利比亞沙漠農田(圓形,利於360°灌溉)

(國際空間站照片,ESA/20110124)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阿爾及利亞沙漠和巖漠

(國際空間站照片,ESA/20110128)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3 氣候

撒哈拉沙漠

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

炎熱乾燥、全年平均氣溫30°C以上

最乾燥的地方年降雨量不足25毫米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日出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日落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

南部邊界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

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

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的南部非洲

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為黑非洲

撒哈拉沙漠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氣候控制

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乾旱少雨

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

有效的阻礙了

從大西洋吹來溼潤的西風氣流

(國際空間站照片,EAS)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東南部的埃塞俄比亞高原

阻擋了

溼潤的東南信風深入大陸內部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4 地貌

撒哈拉沙漠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沙漠

這裡

有高原和山脈

有沙漠和河谷

撒哈拉沙漠

主要是因風成過程而形成

由沙漠、礫漠和巖漠組成

沙漠最為廣泛、有大面積分佈

巖漠分佈在中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

礫漠分佈在沙漠和巖漠之間

阿爾及利亞沙漠

(國際空間站照片,ESA/20150627)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阿爾及利亞巖漠

(國際空間站照片,ESA/20150627)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巖漠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之眼

——理查特構造(Richat Structure)

一個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

毛里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貌

同心圓狀痕跡是硬度較高

不易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

理查特結構的直徑約50公里

海拔高度約400米

整體看起來就像個菊石

內部相當平坦

只有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和空間站

才得見其全貌

理查特構造可能是地殼抬升與

侵蝕作用同時進行的結果

(國際空間站照片,EAS)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2006年以來

人們通過衛星遙感影像

發現撒哈拉沙漠數個保存完好的隕石坑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瓦爾克濟茲隕石坑

(Ouarkziz crater)

位於阿爾及利亞西北

靠近摩洛哥邊境

直徑約3.5公里

形成於7000萬年前

(國際空間站照片,EAS)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泰諾摩爾隕石坑

(Tenoumer Crater)

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

毛里塔尼亞境內

直徑1.9公里、形狀接近正圓

邊緣高出坑底約110米

坑底被大約200到300米厚的沉積岩覆蓋

約21400 ± 9700年前的更新世時形成

(國際空間站照片,EAS)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庫卜拉隕石坑

(Kebira Crater)

位於利比亞和埃及交界處

直徑約31公里

形成於2850萬年前

(國際空間站,NASA)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綠洲隕石坑

(Oasis crater)

位於利比亞沙漠

庫卜拉隕石坑向西50公里處

形成於1.2億年前

直徑約18公里

(LANDSAT衛星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5河流與綠洲

撒哈拉沙漠大部分河流

都是季節性或間歇性

尼羅河是個例外

從中非洲橫跨沙漠一直流到地中海。

地下的含水層有時會出露地面形成綠洲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河流示意圖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沙漠綠洲

(維基文件圖片)

2 歷史時期

2.1 史前時期

300萬年前

撒哈拉地區河流遍佈、處處鳥語花香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維基文件圖片)

200-300萬年前

撒哈拉地區開始乾旱化

(具體年代有爭議,有學者認為700萬年前已開始乾旱化)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維基文件圖片)

3.5-200萬年前

撒哈拉地區

開始乾旱氣候與溼潤氣候交替更迭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2.2巖畫時期

撒哈拉沙漠巖畫分佈眾多

巖畫是遠古文明的結晶

反映了繁榮昌盛的遠古文化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1850年

德國探險家巴爾斯

阿爾及利亞東部的恩阿哲爾高原地區考察

無意中發現巖壁上刻有

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1930年代

法國地質學家達拉芒

來到阿爾及利亞南部

發現一些古代洞穴壁畫

1956年

法國人類學家亨利.諾特(HenriLhote)

帶領一支科考隊

在撒哈拉沙漠中部(阿爾及利亞)塔西利

和恩阿哲爾高原上

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

共計10000多張

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壁上,

五顏六色、鮮豔雅緻

詳細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一舉震驚世界

亨利.諾特和巖刻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今天在撒哈拉地區普遍發現巖畫和巖刻

這些藝術瑰寶

具體繪製年代難以稽考

一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

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1.0-3.5萬年前

“水牛時期”

(Bubalus Period)

俗稱“獵人時期”

分佈在

阿爾及利亞東南部、乍得和利比亞等地

主要表現為人們頭戴圓型盔帽

使用棍棒、斧頭、弓箭等工具打獵

(未見標槍)

出現的動物以單個動物為主

有少量大動物群

主要包括水牛、大象、河馬、犀牛和長頸鹿等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5000-9500年前

“田園時期”

(Pastoral Period)

又稱為“飼養公牛時期”

這一時期的巖畫表明

當地居民開始從事遊牧生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動見牛羊”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5000年至今

地球軸心的偏轉

導致氣溫上升和降雨減少

撒哈拉內部已變成今天大沙漠

是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

黃沙漫漫、何處安家?

僅在少量綠洲有一些居民

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

2500-5000年前

“馬時期”

(Horse Period)

主要分佈在利比亞

描繪馬、馬拉戰車及勇士,

只見勇士握緊韁繩、揮舞著鞭子

手持武器,如矛、標槍、劍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2000年前

“駱駝時期”

(Camel Period)

阿拉伯人將駱駝引入此地

駱駝從東往西開始擴散

表現為駱駝身上有紅色裝飾

騎在駱駝上的人揮舞著武器


(維基文件圖片)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今天

撒哈拉沙漠範圍內

生活著250萬人

每人平均坐擁3.6平方公里

主要分佈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

屬於阿拉伯語系的柏柏尓人、

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

還有少量黑人種族:

圖布人、努比亞人和卡努里人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3 沙塵暴

撒哈拉沙漠

受東北信風的控制

炎熱、滿載灰塵的大風

是沙塵暴的始作俑者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每年

信風從撒哈拉沙漠帶走大量細沙塵

約6千萬至2億噸之間

遷移至萬里之外

近年來

環境觀測衛星監測到

撒哈拉沙漠沙塵暴

向西

迅速擴散到北大西洋

給大西洋浮游生物帶來豐富的礦物質

“染綠”部分大西洋海域(浮游生物濃集區)

到達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

為雨林的土壤不斷補充養分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向北

橫掃歐洲

給歐洲諸國帶來嚴重的空氣汙染

(國際空間站,EAS/20030716)

史上最詳細的非洲介紹:大荒漠——撒哈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