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原創編輯/拾冷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 緯六路老洋行(資料圖)

一座城市的“煙火味道”與“現代氣質”,在城市發展的某些階段是矛盾的。

這在同時擁有“老城”與“新城”兩個發展區域的城市,尤為明顯。老城如何在城市的發展中,始終保持“韻味”,並不因新城的發展而沉淪,或被遺忘,這是中國城市始終在探尋的話題。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 山東省大劇院(資料圖)

濟南槐蔭區,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區。只是,回望槐蔭區近幾年的發展,在老與新之間,似乎始終處在“分割”的轉態,老城並未喚醒傳統的“煙火味”,而新城又因基礎設施等諸多因素,並未形成人氣的匯聚,這也造成了槐蔭區“老與新”之間,尷尬地發展延續。

2019年,槐蔭區GDP以605.06億元排名濟南各區縣的第6位,2012年,槐蔭區282.10億元同樣排名濟南各區縣的第6位,8年的時間,槐蔭區在濟南的位次並未發生變化。

之所以設定這個區間,主要在於2011年6月,濟南西站正式開通,也是從這一年,槐蔭區城市面貌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隨後而來的中國第十屆藝術節場館建設、濟南國際醫學醫科中心落地,讓槐蔭區在濟南“風光一時”。然而,相比濟南對槐蔭區的重視,與槐蔭區提交的“答卷”相比,也僅僅是及格。而這8年,與槐蔭區共同擁有“老商埠”的市中區,從2012年的第四位,到2019年已是第二位,正式躋身濟南“頭部”區縣……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濟南老商埠區(資料圖)

01

失去魅力的槐蔭“老商埠”

據《槐蔭區志》記載,元末明初時,在現在的南大槐樹街至北大槐樹街之間,有一個南高北低的高崗,蜿蜒似盤龍,定名“盤龍莊”。當時莊內即已槐樹遍地,槐花飄香;至明代後期,盤龍莊的槐樹更是枝繁葉茂,遮陰蔽日,遂改名為“大槐樹莊”。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為南、北、中三個大槐樹莊。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濟南開闢商埠後,南、北、中三個大槐樹莊逐步成為城市居民區。1947年,取消南、北、中大槐樹莊之稱,其中心街道分別改稱為南大槐樹街、北大槐樹街、中大槐樹街。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濟南解放後,先後派生出南大槐樹南街、北街、中大槐樹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蔭街等街巷。1955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市轄區應改為地名稱呼”的指示,當時的濟南市,將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的第六區改為槐蔭區。1966年8月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7月複稱槐蔭區。1987年5月將原郊區管轄的段店鎮和吳家堡鎮劃為槐蔭區……

梳理槐蔭區的歷史沿革,能窺探槐蔭區老城區的發展“底色”:其一,槐蔭區因“槐樹遍地”而得名,即便是歷經歲月、戰火和城市變遷,這裡的槐樹卻能夠長期存活,這也成為槐蔭區自然環境底色;其二,1904年濟南開埠,百年而聚的老商埠,成為槐蔭歷史與商業的底色。

為此,筆者檢索了近三年的槐蔭區政府工作報告,對老商埠區的定位大約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將老商埠作為槐蔭區的招商平臺。如2017年5月,老商埠項目簽約,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1000畝,計劃投資百餘億元,藉助遠洋集團高端居住產品的深厚積澱,打造高端商業的特色商住區,做到歷史、文化、藝術與現代商業氛圍的融合,試圖打造濟南商業的新地標。

二是對老商埠區保持“城市雙修”的態度,即“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其目的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具體到槐蔭區是規劃增強老商埠區的“城市服務功能,打造有氣質、有溫度的生活環境”,構建文旅消費的新模式,提高槐蔭人氣指數和知名度。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能大體瞭解老商埠區在槐蔭區的定位。然而,作為百年集聚而成的老商埠區,雖在晚清時期成為山東內陸“開眼看世界”的“先行區”,幾乎與青島同期開埠,但如今的老商埠區卻已經退卻“先行”姿態,曾經的繁華、忙碌似乎已經被當地人冷落與遺忘。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濟南老商埠區(資料圖)

02

“文脈”傳承的漸行漸遠

2017年5月簽約的“槐蔭區老商埠區項目”,規劃範圍“東至緯六路、西至緯十二路、南至經四路、北至經一路”。只是,隨著“簽約”的塵埃落地,從網上檢索,再也沒有找到相關項目進展的新聞報道。“投資百餘億元”,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未曾提到,而對老商埠區的闡述,也再次定位於招商“平臺載體”,“突出歷史文化保護、城市文脈傳承”……

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老商埠區的規劃,提出“提升百年商埠區等傳統商圈和印象濟南等特色商街功能品質”,繁榮豐富夜間經濟,培育網紅熱點。由此,我們似乎看到,槐蔭區近幾年對老商埠區定位些許的變化,從試圖開發投資“特色商住區”,到“遙無聲音”,到“保護與傳承”,再到藉助國家政策、互聯網,試圖發展“夜間經濟”,打造“網紅打卡地”,可以說,槐蔭區用盡了心思,這也似乎說明了槐蔭區對老商埠“破與立”的“曲線抉擇”。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值得肯定是,對老商埠區的開發與利用,槐蔭區是謹慎而行的。只是,在這“謹慎”之下,反而邁不開了步伐。筆者曾諮詢過幾位槐蔭區的“老濟南人”,他們對老商埠區現狀用一句“一言難盡”作為概括,老商埠區的“活力”並沒有因此獲得凝聚,即便是槐蔭區試圖藉助互聯網傳播手段,將這裡打造成“網紅”打卡之地,但以老商埠區的歷史、文化資質,能否成為濟南人乃至全國網友的嚮往之地,且能長期成為“網紅”,本身也是一個未知數。

老商埠區擁有眾多老濟南人共同的歷史記憶,相比同為老濟南之地的芙蓉街,其城市歷史文化的影響力,明顯要弱的多。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到濟南一遊,芙蓉街是繞不過去的地方,而擁有“百年商埠”歷史底色的槐蔭區,沒有成為濟南人心中的嚮往之地,這是最需要反思的。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在濟南的版圖上,老商埠區主要橫跨槐蔭區與市中區,相比市中區對老商埠區的開發利用,槐蔭區對老商埠區的旅遊性開發,總是慢半拍。通過最簡單的新聞檢索也能看到,無論是對老商埠區的“城市雙修”,還是“城市文脈”的挖掘,槐蔭區並沒有佔據主導地位。

比如,2017年7月,市中區的融匯濟南老商埠區正式開埠,這也被稱為“濟南二次開埠”;2019年10月,由市中區策劃推出的近代傳奇電視劇《老商埠》已拍攝製作備案公示……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不得不承認,市中區正在引領老商埠區的“復興”,而擁有宏濟堂中藥博物館、山東豐大銀行舊址、阜城信棉花行東記西記舊址等風情建築的槐蔭區,雖已有所行動,卻顯得遲緩。

吳良鏞教授在其《北京舊城與菊兒衚衕》一書曾提到,“有機更新”,即採用適當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係——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的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促進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這一觀點,對槐蔭區的老商埠區的開發,很有參考價值。

其一,將老商埠區作為招商平臺的“載體”,不應只著眼於“投資百億元”的大項目。在今年政府報告中,槐蔭區招商的“好項目、大項目”不夠多,在這一思路中,“大項目”未必適合當前槐蔭區老商埠的開發現狀。俗話講,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規劃、招商當切合實際。

其二,市中區的先行一步,為槐蔭區提供了基礎條件。著眼於老商埠區的“有機更新”,槐蔭區在後續開發性保護中,不僅能夠區別於市中區,進行“差異性”開發,亦能夠對老商埠的歷史、文化挖掘,在市中區的基礎之上,更深入一步。同時,從整體規劃設計上,與市中區形成完整性、連續性的開發,發揮老商埠區的最大效應,這本是槐蔭區的“後發優勢”所在。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然而,2018年9月“印象濟南·泉世界”項目正式開園,晚於“融匯濟南老商埠區”開埠一年的,也是古樸商業街區。“開埠”與“開園”,一字之差,便知兩個項目的“底色”。

兩個項目的差距有二,其一,前者是構建在濟南老商埠區舊址範圍內,而後者是另起爐灶,重新選址;其二,前者對老商埠區遺存的老建築,如張採丞故居、寶隆洋行濟南分行經理住宅舊址進行了大手筆的修復,將這兩個老建築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特別是寶隆洋行的修繕,付出了數倍的成本,修復的技術好獲得了多項專利;同時,對歷史上曾出現的建築,如義利洋行、德昌洋行、苗氏實業樓、商埠商會、泰豐樓飯莊等,進行了“復原”;而後者,採用的方式是“仿古”,比如仿建了老濟南火車站、商埠百年老郵局。“復原”與“仿古”,相距甚遠。

可以說,市中區的濟南老商埠區,重新煥發傳統文化“底色”,融合現代的發展理念,重新“開埠”;而槐蔭區的老商埠區,仍在孤獨的守護,另外建造的“仿古”建築,失去了城市文脈的傳承,隨著時間的推演,這裡終歸會被冷落,而“仿古”建築也會因沒有文脈的挖掘與傳承,失去特有的魅力。而關於這一點,芙蓉街、趵突泉與周邊商圈的融合,便是一個正面例子。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 濟南西站(資料圖)

03

“新城”的“人氣考驗”

如何實現“老城”與“新城”的延續,可以說,槐蔭區一直在努力,特別在“新城”開發上,是槐蔭區主攻方向。承載著濟南“西進”的城市發展戰略,也承載著世人審視的眼光。

不得不承認,近幾年濟南發展的“熱土”是在濟南東、濟南北,即便槐蔭區近幾年將“康養名城活力槐蔭”作為主攻方向,連續三年固定資產投資都穩定在13%-16%之間,且GDP保持穩定增長,但是,槐蔭區所引發的關注,相比前兩者要遜色的多。而這一點,並不意外。

濟南西客站、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濟南國際醫學醫科中心,這三者是近10年槐蔭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規劃或活動,這三者直接提升了槐蔭區的城市建設。隨之帶來的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會展經濟,以及以宜家、迪卡儂所構建的“國際範兒”商圈,成為槐蔭區發展的亮點。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只是,如此“勢如破竹”的發展態勢,對新濟南人的吸引,在濟南頭部區縣中,並無優勢。城市的發展需要靠投資、靠基建、靠交通,回望近三年的槐蔭區的努力,能夠看到的報道,多為項目簽約、開工建設,這些“硬核”的投資,未來或能提升城市的“檔次”,城市需要一定“硬度”“高度”的支撐,但同樣也需要一定“溫度”的浸染。城市的“溫度”並不在於建了多少高樓,也不在於招商到了多少“重點項目”,而在於這座城,能讓“我”有歸屬之感。

搜索槐蔭區,我們會發現,槐蔭區除了“重點招商項目”,便是在建的樓宇,在水泥與鋼鐵之上,總少了一些城市“煙火”之氣的薰染,給人一種感受:這座城市是“冷”的。即使這裡有眾多在建設的工地,有眾多正在拆遷的房屋,有眾多形態各異的樓宇設計效果圖……

歷史上,因膠濟鐵路的開通,在這裡形成了濟南老商埠區短暫的繁華。相比老商埠區周邊近代商業經濟的繁蕪,能夠快速聚集周邊的人氣,如今濟南西客站,不但遠離濟南市中心,而且濟南市中心已是“繁華之地”,這裡形成“虹吸效應”還需要長期與市中心“拉力”。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鋼筋混凝土壘建而成的宏大建築,對來到這裡的濟南人而言,像是短暫的“旅途”。有網友評論說,這裡的夜晚,像是一座“鬼城”,白天的喧囂與夜晚的沉寂,成為涇渭分明的城市形態。

一位從事媒體的朋友,每日從濟南東到濟南西驅車1.5小時上班,雖然有較高的薪資,但仍不能平衡每日奔波的辛苦,在濟南西上班一年後辭職,入職位於濟南中部一家媒體。細想,真的是因為“距離”促使他辭職?我覺得不全是。濟南東的房價要比濟南西高得多,為何在濟南西有高薪的工作,仍選擇離去?我想,在人氣、人文、基礎設施、教育資源等諸多因素的考量下,個體人生的抉擇與城市願景之間,他會放棄“願景”,又何況同在濟南?

城市的發展需要“肉眼可見”,只是,在個體的需求越來越被喚醒或提升的今天,一座新城的崛起,不僅需要“肉眼可見”,還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心中歸依”。所以,“新槐蔭”的建設要比“老商埠區”的形成,難得多,槐蔭需要時間,但相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溫度”的凝聚。

濟南槐蔭區,老與新的“尷尬”遭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