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01

《新一分鐘經理人》中有一位年輕人,他走遍很多地方,尋覓他理想中的經理人,卻大失所望,因為大部分人只能稱為半個經理人。

他們感興趣的要麼是結果,要麼是人,難以兩者兼顧。

直到聽說很多人都喜歡在“一分鐘經理人”手下做事,且被帶領著創造了非凡的業績,他便興致勃勃地拿著筆記本前去取經。

年輕人與他預約見面後,發現他將一條實用的話設置成屏保: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才能做出優秀的業績。

而他的秘訣就是,幫助別人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是提高效率的關鍵;

通過發現別人做對的事,來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力;

最好的投資,是把時間花在人的身上。

在工作中,對員工正確的地方做出具體的讚美,能有效建立他們的自信心,達到良好的工作狀態,使其不斷進步,並增加員工的認同感、歸屬感,形成和諧的工作氛圍。

前幾天,有位同學跟我吐槽,與他同一批進公司的小林,已經成為他的領導。

我問:“是覺得自己能力比他高,不公平嗎?”

他卻搖搖頭,悶聲悶氣地說:“我只是生自己的氣。”

原來,小林喜歡往辦公室跑,做很多事都會讓領導知道,讓其瞭解進度和結果。

老闆看得到他的能力,時時提點和表揚,使他幹勁十足,成績更加出色。

而同學連工作彙報都不願去,默默工作如同小透明,毫無存在感。升職加薪時,領導自然也想不到他。

對領導交付的任務不回應進度,不反饋問題的人,同樣也得不到領導的指點和讚賞,更難以獲得他的主動關注,這種因果,成為大部分人職場上的絆腳石。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的一個著名的規律,很好地印證了這種現象,這便是赫洛克效應。

該實驗分為四組:激勵組,受訓組,被忽視組和控制組。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這四組在實驗過程中,給予不同的誘因,完成相同的任務。

顧名思義,激勵組是在每次工作完成後,予以表揚鼓勵;受訓組,每次工作後被嚴厲訓斥;被忽視組,只讓其聽其他兩組被表揚或訓斥,自身不獲得任何評價。

控制組,與前三組隔開,且沒有任何評價。

與有些人認為的,訓斥組會因打擊而影響工作效率不同的是,實驗表明,沒有任何評價,且得不到任何對比的控制組,成績最差。不僅得不到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趨勢。

其次便是被忽視組,成績持平,沒有進步。

由此可見,在工作中備受忽視,得不到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更能打消員工的積極性,使其成績難以提升,漸漸成為磨洋工的老手

如果說領導不給員工反饋,會使其辦事效率下降,那麼員工不給領導正確的反饋,可能直接導致業務洽談失敗。

在職場中,經常互通有無,及時對上對同事反饋和獲得評價,是團隊良好協作的基礎,是自己得以快速提升的不二法則。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02

自媒體人盧曉周在一篇文章中分享過他的故事。

他曾組建了一個收費微信群,用於分享有價值的內容,最後只因“收費”兩個字,勉強沒解散。

有些自己做產品的老闆說,盧曉周的判斷、分析和所做趨勢,要比市場早個一兩年。

說明其質量可以保證,那麼如今面臨解散的尷尬境地,就讓人十分費解了。

“群裡太多策劃、諮詢、培訓大師,只會拿著我的分享去賺錢,而我既沒有他們的正反饋,也沒有得到影響力形成的正反饋。”

後來他產生消極心理,降低了分享內容的質量,分享次數也有所減少。讀者也難以再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開始質疑他的能力,掉進一個負面循環。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他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作者能持續創作,樂此不疲,是因為得到了粉絲的正反饋,互動頻繁,這促使作者熱情高漲,拿出更好的內容來回饋。”

如同前文提到的赫洛克效應,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都能讓實驗人員的成績有所提升,而正面反饋所產生的效果,遠高於負面反饋,即賞識優於訓斥。

《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約翰遜描述了一個管理者,他從不加班,業績卻逐年上升,新公司也一家一家地開起來。

作者為了解他的秘訣,前去採訪。

應管理者的要求,作者站在一扇百葉窗下,觀察新員工的工作情況。

只見,新員工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時,管理者便會走到他跟前,表揚他合適的做法,用時一分鐘。

作者對此感到不解,這位管理者為何,將時間用在表揚新員工的行為上。

管理者說:“我表揚他,他就會知道這樣做是對的,以後還會繼續這樣做,如此一來,我需要操心的事又少了一件。”

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告訴員工,不能做哪些事,讓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如讓他知道,做什麼事是正確的,這樣的正反饋會讓他重複做正確的事,營造一個良好的合作範圍。

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稱讚不但對人的感情,而且對人的理智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給別人以正反饋,不僅能讓他精神上受到鼓舞,還會在行為上激勵他做的更好。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03

怎樣反饋,讓工作更高效?

工作中,無論是和老闆或者同事之間的溝通,還是自我工作的檢驗,都需要學會高效反饋。

首先,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反饋要具體

華羅庚說:“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將事情化繁為簡,化整為零,使之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可量化的完成度,能降低完成目標的難度。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在奮鬥途徑上努力的人,要是不把步驟分清楚,等於你旅行一個地方,不先規定睡眠和行程一般。分清步驟,是十分重要的”。

每完成一個步驟,達成一個小目標,都將成為強化自己繼續向前的動力的正反饋。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1968年,羅伯·舒樂博士,想要建一座人間伊甸園一樣的教堂。

當時他一毛錢也沒有,而教堂敲定的預算是700萬美元,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

在其他人都認為這個目標不能完成的時候,博士開始對其進行分解:

“找到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找到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

分解成找到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賣出教堂一萬扇窗戶的署名權,每扇700美元。”

歷時一年多,他終於籌集到足夠的款項。

將籌集700萬美元的大目標,轉換成賣一萬扇窗戶的署名權,每賣一扇窗戶的署名權,便是達成一個小目標,可量化,看得見進度條,也更容易達成。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2、利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不僅僅是計時工具,而是要把它當成目標管理的系統,將目標KPI轉化成番茄鐘的個數。

用完成番茄的質量,評估當前任務進行的質量;用完成番茄的個數,來獲知自己當前任務的進度。

每一個番茄的完成,都是對自己的一個即時反饋。

小能熊終身學習學院創始人陳華偉,在用番茄工作法之前,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學習。別人休息時,他學習;別人聚會時,他學習;別人娛樂時,他學習。

十分努力,卻成為一場自我感動。

CPA三門考試,只有一門過線,剛剛超過60分,其他兩門均不及格。

後來他採用番茄工作法,訂目標。將複習內容量化,分配一定的番茄個數,時時根據狀態調整。

最終只用三個月,900個番茄,以三門均接近80的高分,通過了這個難度很高的考試。

番茄通過數據說話,可以讓我們及時準確地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專注,又花了多少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


赫洛克效應 |“在職場,最坑的老闆並不是罵你的”


3、學會閉環思維

閉環思維,是指有始有終,有交付,有回應。

也稱為“PDCA”,這四個字母分別表示計劃、行動、檢驗、處理。

其中檢驗部分,就是將問題和結果,第一時間反饋給上級,並從其他人處接收有用的反饋,然後進行改進。

這樣持續地循環,會讓自己的辦事能力,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

所謂的PDCA循環,又稱之為戴明循環。其實就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的統稱。

在PDCA循環中,要求把各項工作按照作出計劃、實施計劃、檢查實施效果,最後將成功的放入標準中,未完成和新出現的問題放到下一個循環中去解決。

PDCA循環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

Plan(計劃),主要是確定相關的目標方向,制定各種各樣的活動規劃。

Do(執行),根據自己或公司所制定的計劃、方案進行佈局運作,以期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heck(檢查),定時檢查執行的階段性結果,分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找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

Act(處理),對檢查的結果進行總結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和標準化,對於失敗的教訓要總結防止再犯,至於沒解決或者新出現的問題,則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解決。

經常使用閉環思維的人,在職場中會給人留下“靠譜”的印象,無形中會帶來更多的機遇。

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使我們得以被人信任,被人看見;而活用正面反饋,將使我們一步一步更接近自己的目標。

這份職場心得,你收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