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育。

从5岁入学到22岁大学毕业,我们要花17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个可以步入社会的教育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们伴随着父母的期盼、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之间的你超我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独自走出校门的勇气。

01你还记得奔跑中忘记思考的你吗?

很多人或许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完成自己认为理所应当要完成的事情:要考一百分、要进班级年级前十、要进加强班(火箭班、奥赛班)、要考入985、211、双一流名校。时光倒退四五年,你若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的答案或者只有一个:考大学。

你若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可能只会说要找一份好工作。大家都会说:高中时期我们的目的很单纯,真好。可是现在看来所谓的单纯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迷茫。我们太过于功利,以至于忘记自我。

02为你好的教育其实也是工具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在有限环境下尽最大可能帮助个体发挥其智力及体能的有益潜力。

然而当人类的社会组织,扩大并形成严密的制度架构之后,教育的意义就不只是针对个人。社会组织的庞大体系需要有持续且健康的血液成分注入,活力的存在能够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然而造血功能的实现依赖的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循环教育。

这三种教育独立存在又互相影响并贯穿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种教育的缺失都会影响造血功能的正常作用。

典型的以服务组织为目的的普鲁士教育模式目前在东亚各国家尤为突出。普鲁士教育模式的本意不在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侧重于训练个体的规范性和标准化能力。

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养和能力。但是收效未见明显。

归其根本,在于我们重视组织的造血能力却忽视了个体的教育意义。多问为什么的学生未必见得会有老师喜欢。理解并服从规范远比质疑并挑战更容易让人产生思想共鸣。

03感谢,这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

但是,随着网络知识的指数增长以及社会文化普及带来的巨大革新,个人的思想空间和思考维度将发生变化。这种知识载体的便捷和无界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边界开始模糊并走向统一。

无论是初等、中等还是高等教育,各类型教育以实体机构或学校为资源平台的发展方式将接受知识圈层的安排,融合大于独立。联盟或超级IP现象的出现将是趋势。这或许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组织的强制规范并寻求精密工具的愿景不会被打破,但原有教育传播的自然限制条件被分解。个人知识的获取渠道多元化促使学校的符号意义被放大。个体不会因所处学校的不同而出现信息隔离,技术获取的差距将缩小。

但学校的层级划分将被进一步拉大,是否进入顶级院校,将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社会资本多寡。警惕教育分层对于社会的割裂效应。扩充个体在社会层级的流通渠道、实现从文凭认人到技术识人的社会文化转变,将是每一个信息化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