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不是区块链

中国人民银行将在苏州、成都、深圳、雄安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展DC/EP测试的消息,催动股票市场整个数字货币板块以及区块链社区一阵欢腾,奔走相告这是中国领先世界(主要是美国)的大杀器、这是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支持等等。实际上,可以告诉你,人民银行的DC/EP不是区块链,或者说不是一般意义的区块链。

DC/EP是什么?是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电子支付(Electric Payment)的缩写,根据人民银行对其的定义,是数位化的法币、以政府信用作为价值担保,未来将与纸质法币双层运行,DC/EP将通过自己的钱包进行交易管理。

再来看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加密交换机制,区块链是一种底层技术,人们所熟知的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代币则是构建于区块链技术之上。

所以,简单来看DC/EP与区块链有什么异同。两者都是数位化的、两者都支持电子支付、两者都具有加密特性、两者都通过钱包实现交易功能。但除此之外,DC/EP是数位化法币、是中心化的,并由政府为其价值做背书,同时与纸质法币实行双层运行、并具有同等币值,既然是中心化的数位法币、就不会存在总额定量的限制,会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供给节奏,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分布式账本。

而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或者其他区块链加密代币,多是建构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基础上,其价值由社区成员的共识背书,其币值由挖矿成本与公开市场交易价格决定,因此加密代币的波动幅度远大于法币。同时,加密代币的数量只会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而不会无限增加,这一点也是与法币完全不同。

根据人民银行对DC/EP的说明,DC/EP在整体系统设计中采用了部分区块链的技术思想甚至模块单元,但是DC/EP并不是区块链,因为DC/EP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建立不受通胀影响、不受中心化约束的理想化区块链代币,因此,DC/EP与比特币、以太坊或Facebook酝酿的Libra都完全不同。

先来说说,为什么法币不能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前面提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账本的、去中心化的、信息加密交换机制,这也就决定了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代币,最大的特征是平等,代币的产生是通过社区对算力付出的共识,同时因为加密的匿名特性,没有人可以了解或追踪加密代币的使用轨迹。

另外,加密代币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在去中心化结构下无人为其提供背书,其价值完全取决于社区信任的共识、以及公开交易的二级市场行情。但是看看各种加密代币的交易数据,无论是大起大落型、抑或是无人问津型,恐怕都不是一个正常的法币该有的模式。就算是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国家,其货币贬值速度也绝对赶不上比特币的波动,而鲜有人交易的代币,其价值又要怎样来判定呢?

最后,法币作为政府的强制经济权力,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调控,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主行为受到收入与消费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会造成经济发展时快时慢、时冷时热,因此,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需要通过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扩张与收缩来实现有形的手对无形的手的制约。

特别是得到世界经济学家一致认同的,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状态是温和的低通胀,而不具有数量弹性的加密代币就无法体现法币的类似作用,也不能同步匹配社会财富的净增加。所以,法币无论是从技术特性需求上,抑或是内建价值判定上,都无法选择区块链、或是参考加密代币现有案例。

那么,人民银行为什么要发行DC/EP?当然是为了减少纸质法币在流通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第一,假币的问题,既然是纸质法币,纵然采用了各种神奇的防伪措施,但始终无法根绝假币的出现,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防伪措施也造成了货币发行成本的不断攀升,采用加密的数位化法币,只要加密技术过硬,基本上是无法被人为伪造的。

第二,非法现金交易的问题,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曾经出现过罪犯喜欢用现钞进行交易的场景,为什么要现钞?因为现钞、特别是不连号纸钞无法被锁定追踪,进而暴露罪犯的痕迹,所以,无论是非法交易还是偷情消费,大家都喜欢用现钞支付、不是信用卡或电子转账,而DC/EP是央行发行的数位化法币,所有的交易痕迹都会被记录,所以,为了减少非法的现金交易,DC/EP可以让所有记录无法遁形。

第三,电子技术犯罪的问题,现代人几乎都有电子化的银行账户,也经常出现信用卡被盗刷或是账户资金被盗取等问题,这都因为银行电子化所带来的安全性隐患,虽然银行投资了大笔的钱,也无法堵住所有的系统软硬件漏洞,与此同时,银行的系统安全人员在技术上也无法与高水平的“骇客”看齐,因此,有央行从基础层就开始对数位化法币及钱包进行加密并记录其交易轨迹,所以,即便账户资金遭遇非法盗用,也可以通过记录回溯挽救损失。

可以说,DC/EP不仅可以减少纸质法币的诸多缺陷,比如印制成本、防伪成本、破损成本、流通成本等,还可以防范金融电子化带来的系统安全问题,让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所遁形。

但是,往往“但是”之后才是重点,就像满街密集的监视器可以减少犯罪的同时,也牺牲了合法公民的隐私权是一样的道理,当DC/EP的出现杜绝了诸多不便和危害的同时,也会牺牲使用者的隐私。未来,除了极少数通过技术手段隐匿身份外,绝大多数DC/EP的使用者,一分一厘一丝一毫的消费记录或交易记录,都会在央行的数据中心记录,每次花钱时的背后,都有“老大哥”的眼睛在注视着。

你会愿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