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近年來不少家庭體裁的電視劇都討論到原生家庭。從樊勝美,到蘇明玉、房似錦,再到現在的餘歡水,原生家庭這個詞似乎就是個負面影響的代名詞。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被原生家長坑最慘的四個角色


4月9日,微博上有700萬粉絲的生命時報發出一個調查,你認為原生家庭給你帶來了哪些影響。不到1天的時間,就有將近萬人投票,其中包括沒有安全感、容易依賴他人,看待問題容易悲觀、自卑,做事太在意別人眼光。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生命時報的調查截圖


其實,每當遇到不幸,許多人就會把原因歸結為原生家庭,比如都是因為我媽那麼控制,我才這麼膽小;都是因為我爸從小都不管我,我才會對異性的愛特別渴求等等。

總之,原生家庭總是毫不經意地被大家推上了元兇的位置,成為了生活中不如意的罪魁禍首。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原生家庭影響到底有多大?


個體心理學認為,性格是由先天條件、後天教養以及每個人個性化的創造與決定帶來的。


我在參加鼓勵諮詢師課程時,導師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爸爸是個酗酒者,整天喝酒,家庭關係也不和諧。這個家有三個兒子,一切都看在孩子眼裡。然而,三個孩子長大之後,境況也各不一樣。大兒子跟爸爸一樣,酗酒,家庭也不和諧。老二呢,不酗酒,不娶妻。而老三,不僅不酗酒,還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對妻兒格外照顧。

其實,一個人的性格到底什麼樣,從來都不是由單一要素決定的,而是由先天條件、後天教養以及每個人個性化的創造與決定導致的。

先天遺傳主要是基因方面,後天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出生順序等,那麼什麼是個性化創造與決定呢?

個性化創造與決定也就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創造性的力量",也就是說每個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身邊你的事情都是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解讀的;對於同一個事件,每個人也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解釋。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個體心理學先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因此,即使很多人有著相似的生活經歷,但是,最終形成的性格也會千差萬別。

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但不足以大到覆蓋你整個人生!你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終歸由你自己決定。


接鍋比甩鍋更重要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抱怨原生家庭這個事情,其實就是我們的目的。什麼目的呢?不作為的目的。

因為問題都出在原生家庭,所以,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既然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那我自然可以心安理得地維持原狀,繼續現在的生活了。

許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經歷的挫折和失意都歸因於原生家庭,根本原因是內在的逃避。然而,如果不去把鍋丟給別人,就會需要直面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失敗。

那麼,如何破局呢?

去真實地看到它,然後接納它。這裡不是說只能講原生家庭的好的地方,而是即使原生家庭不夠好,他依然不妨礙我們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在生命時報的投票下方,有一條評論是這樣的:原生家庭傷害了我,但它也使我更加堅強,讓我看了很多婚姻與人生的教訓,讓我懂得一些事情……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世間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原生家庭的影響,在我們決定去看清它、瞭解它、並客觀分析它, 而不是一味妖魔化它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主動叫停了。

不陷在過去的泥潭裡,抬起頭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思考自己的未來,才能帶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對自己負責,主宰自己的人生


對自己負責,學會劃分邊界,分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別人的事。


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提出"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煩惱。意思是,只有將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做好區分,負起該負的責任,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摩擦。

原生家庭也是親密關係的一種,也就是人際關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課題分離這個概念也適用於我們處理原生家庭的問題。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家,會傷人,但不妨礙我們學會愛人。


我曾有個諮詢者曾告訴我,即使現在30多歲了,結了婚生了孩子,父母還是忍不住對她指手畫腳。 她對於這些披著關心外衣的控制,實在是招架不住,即使不住一個屋簷下, 隔著手機也會經常吵起來。

難道原生家庭一輩子都擺脫不了嗎?

如果諮詢者早早知道課題分離,知道父母的過度關心和焦慮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她可以不去承擔和負責,那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她大可以將父母的情緒還給他們,而不是全盤接受。再比如,如果一開始《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就能在父母"吸血"的時候,選擇拒絕,她的命運也可能會不一樣。

學會劃清楚界線,把父母的事情交給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插手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隨意插手自己的課題,父母也不可以。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照顧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記住,原生家庭從來不是遮住你頭頂太陽的烏雲。它只是一片雲,提醒你可能要下雨了,你要做的就是披上雨衣或者帶上雨傘。實在不行,就放肆地淋一場雨,只要照顧好自己就行!


結語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被討厭的的勇氣》


讓我們回看一下大熱家庭劇的結局:餘歡水最後貌似人才雙收,房似錦並沒有和"吸血"媽媽斷絕關係,蘇明玉選擇辭職回家照顧父母,樊勝美與家裡徹底撇清關係。

每個人的結局都不一樣,不知道哪一種是你最喜歡的結局。

而我想說的是,人生沒有宿命論!

而且,原生家庭這個詞的出現,其目的一定不是為了讓我們去指責父母、去抱怨過往。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為自己負責,一切都來得及!


個體心理學認為,你做了什麼,遠比說了什麼更重要。世上從來沒有最好的家庭,但我們始終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試著去跳出劇情,看清過往,為自己負責,一切都來得及!

也有很多人說,這影響實在太深遠了,就好像慣性一樣,根本剎不住車怎麼辦?

那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覺得你的前半生已經很不好了,你是希望用你的下半生繼續去抱怨現狀,還是去努力創造新的可能呢?

原生家庭的創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要相信它可以被治癒,總有一天,我們會活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生活不如意,全怪原生家庭?個體心理學:這鍋真背不了!


今日話題:你有幸福的原生家庭嗎?你是如何處理與原生家庭的問題的?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