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裡響起送奶哨

衚衕裡響起送奶哨

北京已經成為全國奶制商品爭奪的主要市場,各種廣告花樣層出不窮。“每天一斤奶”好像成為一種新興生活方式的口號,其實北京牛奶業歷來就很發達,早在民國年間就有二十幾家牛奶廠……

牛奶作為食品已有很久的歷史了。自元代始生活在草原上,對牛奶、羊奶、馬奶情有獨鍾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華夏大地飲用牛奶的習俗漸漸形成。而在廣大的農村,則更多的是家養一隻母羊,從其身上取乳以保老人、病人和幼兒的生活需要。老北京的牛奶業,早期是外資興辦起來的。除猶太人辦的石金奶廠外,還有俄國人辦的北館、仿歐,德國人韓伯理開設的德國牛奶房等。其次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和一些“沾洋氣”的人們辦的。當時最出名的是傅永慈的丙子牛奶廠。

傅永慈曾留學日本,丙子奶廠完全是日本設備,並且使用“巴氏消毒法”,在當時號稱最新。此外還有奶牛達到一百頭的福康奶廠,原是一個基督教徒劉牧師的兒子劉昌炎所創辦,而後由李貽贊集了幾個五金行業的股金接過來的。曾留學過美國的龔明安在通州設立了奶牛場,並在東安市場東夾道開了牛奶門市部。民國年間北京共有二十幾家牛奶廠,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山東省樂陵縣人經營的,如:西單石虎衚衕的永順興,西單北口袋衚衕的鄭王府祠堂牛奶廠、長安戲院旁邊的長安牛奶鋪、崇文門內姚治國衚衕德太永牛奶房等等。西郊模範奶廠成立於清華大學創立不久,是北京最早實行牛奶科學消毒的奶廠。最初使用的都是中國奶牛,後來改養外國進口奶牛,大部分是黑白花的荷蘭奶牛。舊時的北京城,每天清晨,人們在點爐子生火時衚衕裡傳來了哨聲,這是送奶的來了。舊時送奶人多騎自行車或三輪車,每個院多少瓶、幾大幾小、訂奶戶是誰都瞭如指掌,他們每月還兼收奶費。每日他們將鮮奶放置在院門外側門框上的鐵罐和木箱內,用鮮奶換回昨日的舊瓶,這種辦法一直深受北京人的歡迎,長達10年之久。鮮奶瓶有兩種,一種為半磅,另一種為整磅,牛奶瓶上的紅色皮筋是當時小女孩們最喜歡的。她們把這些皮筋攢起來,積少成多,串在一塊,跳猴皮筋玩。豐盛公是宮裡一位首領太監出資開的,他的主顧以東北城的王公府第為主,不但質量精純,而且花樣繁多。豐盛公除了賣奶酪以外,還賣奶捲、奶餑餑、奶烏他等各種奶類製品。奶捲是用牛奶結成皮子捲上山楂糕,或是黑白芝麻白糖餡兒。還有一邊卷山楂糕一邊卷芝麻餡叫做鴛鴦餡,既好吃又好看,是奶類中的珍品。奶餑餑都是芝麻白糖餡,先用奶皮子把餡兒包起來,再用寸寸見方福壽或各式花紋的木頭模子刻好冷凍起來。至於奶烏他可是最上品的甜食了,奶烏他每塊有象棋子一樣大小,分乳黃、水紅、淺碧三色,用小銀叉叉起來往嘴裡一送,用舌頭一壓,立刻化為一股濃馥乳香的漿液了。當年有一位西班牙公使夫人稱之為奶品中“細色異品”。老北京做奶酪最有名的私人店鋪是“奶酪魏”,他家的奶酪的傳統做法是把牛奶熬煮後加糖,涼涼後點上米酒,然後迅速倒入放好果料的小碗裡,再把小碗放入大木桶,小碗沿著桶壁一圈圈、一層層碼放,中間用木頭製作的酪板兒相隔。過去“奶酪魏”用的大木桶,直徑約80釐米,高約60釐米,底部有鐵板,每層可碼10碗,共6層60碗。碼好後,木桶中間放入一個裝有煤火的鐵絲籃子,蓋好木蓋,用煤火烤上一段時間。將煤火籃子取出後,再放進一長條冰,加蓋,等不到冰化完,奶酪就已經做好了。現在,牛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飲品,對於增強體質,補充人體所需的鈣質都有重要的作用。北京作為有著悠久文化的城市,在飲食文化方面同樣有著豐富的記載。雖然老北京的奶牛場、奶製品公司現在都已經沒有了,但作為北京歷史的一部分還將被記述下去。

(文字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