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歐美醫學專家紛紛給印度“開方子”

建議立即解除隔離

試試“群體免疫”!

#心晴計劃#

1.不得不說,歐美各專家的“真心”令人質疑


2月初英國政府一度實施群體免疫策略,反響卻完全與預想大相庭徑。

不僅被廣泛批評拿公眾的安危玩冒險,更是被貶“無視老年和患有基礎病群體的安危”。

如今被西方拋棄的“群體免疫”,一些人不死心,專業團隊拉克斯米納拉揚卻發佈——印度可能更適合實施“群體免疫”策略的研究成果。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更甚,他們建議印度立刻解除嚴格的封鎖令,讓新冠病毒以“可控”方式發散。同時60歲以下的人口恢復正常生活。

按照團隊研究:2020年11月之前,60%的印度人將得到群體免疫力。

2.倘若印度真實施“群體免疫”,會如何?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口密度大,保持社交距離難以奏效。

印度醫療體系落後,想要進行大規模檢測和救治確實很難。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雖然印度的人口結構確實更年輕,高達93.5%人口在65歲以下。綜上種種,“群體免疫”後,印度死亡率真能如專家猜測將低於意大利等嚴重老齡化國家?


3.對於“群體免疫”,印度當地什麼態度?


即使有一定免疫力,這種免疫力有多強?

慶幸的是,對於“群體免疫”的建議,印度及國際社會的反應謹慎。

據印度媒體《Telangana Today》表示,群體免疫會讓該國的醫療體系崩潰,公眾也會因為放任自流而疏於防護。

世衛組織流行病學家也表示,群體免疫能夠在體內維持多長久也仍未可知。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同時印度並沒有採納“群體免疫”建議,總理莫迪甚至宣佈延長“封鎖令”。

但是“封鎖令”以出,因種種原因,印度民眾卻呼籲採納“群體免疫”。


4.為何印度民眾會希望採取“群體免疫”?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個“坑”,而且是會“死人”的陷阱。

原來啊,封鎖令後,印度群眾的生活更加不堪。封鎖後沒有食物沒有收入,飢餓往往比新冠更可怕。

“不如冒險一試群體免疫,至少還有活著的希望。”有印度群眾表示。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而封鎖之後,農民工失業,交通停止,大部分人不得不徒步返鄉。

41歲的桑賈伊·帕拉哈常年在旁遮普省府拉合爾一家汽車修理店工作,封鎖前他每天可領取350盧比(約合人民幣32元)的薪酬,除了生活基本所需,他把錢攢起來每月寄回老家。

封鎖令後,桑賈伊就失業了。於是,他帶上簡單行囊匆匆踏上回家路。

兩包餅乾、幾根黃瓜,還有從店主那裡討來的兩個大礦泉水瓶裝滿白開水,這就是他的全部行旅。

不停的走啊走,為了節約糧食,他甚至不敢過多停歇,終於在三個白天兩個夜晚他回到了150公里之遠的鄉下家中。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返鄉的人群中,而和桑賈伊一樣情況的人,太多了。

有壞消息傳來,一名39歲的男子在德里至中央邦的300公里跋涉中死亡,生前他曾向同伴抱怨“胸痛”。

而在古吉拉特邦到拉賈斯坦邦途中,又有4人在黑夜中被一輛卡車撞死。

在前不久,4月18日,一名12歲的女童工傑姆洛·馬克達姆在徒步三天後,因過度勞累和脫水不幸死亡。


5.也許群體免疫,更有活著的希望吧!


為何呢?

個人認為,被逼無奈啊。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除了回家難之外,印度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盛行的國家。據印度國家健康檔案顯示,每年大約有350萬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ARI)報道案例。

而且在印度吃不上飯的人太多了。

眾所周知,印度13億人口中有1.9億貧困人口,疫情來了,沒有工作他們吃什麼?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幸運的,附近有垃圾場可以撿垃圾吃。大部分情況是,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忍受飢餓。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看看前段被爆出的視頻——“隔離營民眾隔著門拼命伸手搶奪食物”,你就知道這情況有多糟糕。

還別提,印度人居住模式,那簡直就是“疊沙丁魚”。

走都沒地方下腳,還談何隔離?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在印度最大的達哈維貧民窟,613公頃的棚戶區生活著150萬人,平均1400人共享一個衛生間。

在西孟加拉國邦的一座村莊,7名回鄉的村民居住在樹上,當地沒有可供隔離的獨立房間。


6.當然,封鎖的好處也有

哪怕病毒肆虐,印度人依舊樂觀。

一對夫婦為新生的嬰兒取名“消毒液”(Sanitiser),還有一些父母為孩子取名“冠病”(Corona)“封鎖”(Lockdown)等。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更為高興的是,印度最神聖的恆河水,水質更清澈了。印度當地甚至表示目前恆河水已達飲用水標準了。

而常年被霧霾籠罩的喜馬拉雅山脈,也在三十多年來首次露出“真身”。

印度才更適合“群體免疫”?


不可否認,因“封鎖令”,印度的環境越來越好,“好兆頭”也越來越多。

(我是十里阿鋪,一個只會紙上談兵卻熱愛寫寫、無所事事的閒人,更多觀點分享,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