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去浮去躁方能立能行

《道德經》的智慧·去浮去躁方能立能行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常會被提起和引用:企者不立,跨著不行。

意思是:踮起腳尖站不穩,三步並兩步跨越著不能行走。

老子是在憂慮這世間的人不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做人,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浮躁冒進。

踮起腳尖站立,是為了讓自己更高,也能看得更遠,但這個姿勢讓腳尖不堪重負,無法持久,同樣的,三步並作兩步以跨的動作走路,目的是為了加快速度,但不科學的行走必然欲速不達,事與願違。企和跨都不是常態,誰也不能總是處於這種狀態下。這些浮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行徑,短暫而不能持久。

一個“”體現,一個“”體現。浮躁的行為體現了人的思想和情緒。浮躁,在人們的心理上表現出一種自大、盲目性;在人們的情緒上表現為一種急躁、焦慮的心態,急功近利;在人們的行動上會表現為缺乏剋制與急於求成。

《道德經》的智慧·去浮去躁方能立能行

李嘉誠的成功歷程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想要達成目標想要成功,是需要一步步跨踏實地去努力的。

李嘉誠在父親去世後就輟學打工,他當茶館的服務員時就胸懷大志,從小事做起,他給自己定學習課程,比如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以及性格,然後找機會驗證,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即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

後來他去舅父的鐘表公司當學徒,勤奮努力,偷學師藝,很快掌握鐘錶的裝配和修理技術。17歲他離開舅父自己創業,屢次失敗陷入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依然跨踏實地不浮躁的努力,直到22歲創立長江塑膠廠,以他一貫的穩健作風展開了他輝煌的事業。

當然,我們也看到更多人很有耐心很努力一輩子也沒成功,但有一點百分之百可以確定:如果沒有耐心不努力,你絕對不會有收穫。對於成功抱有一種急切的心情,會導致浮躁心態,這樣反而阻礙你的成功,任何事要完成都有規律,都需要一個過程。

《道德經》的智慧·去浮去躁方能立能行

老子反對急功近利、浮躁冒進,這是老子自然、虛靜、無為之“道”的反映,是符合人類本性的基本原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要心平氣和,穩步前進,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急於求成,如拔苗助長,不但欲速不達,還有可能一敗塗地。

還想引用一個故事給大家,希望不算是贅言。

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看見一隻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後,蛹出現了一條裂痕,裡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裡辛苦地掙扎。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沒想到,蝴蝶掙脫蛹以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艱辛,但只有通過這一經歷才能換來日後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

將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當今社會充滿浮躁氣息,人人都盼著一蹴而就,人人都急著一夜成名。落魄失意的浮躁、春風得意的也浮躁。

《道德經》的智慧·去浮去躁方能立能行

好高騖遠的、打腫臉充胖子的、畫餅充飢的,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不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和等待,不願意如培育一棵樹苗一樣的穩步吸取養分茁壯成長。而浮躁的行事卻依然沒有為他人生之路快馬加鞭心想事成。

我們只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有遠景、希望、希冀、企盼的一步步腳踏實地的追求夢想才會有一天夢想成真。萬事萬物自由其道法,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舉報/反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