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讀一本書 是我小時候唯一的娛樂方式

據說,在我抓周的時候,選擇的是姑姑提供的一本舊書。為此,全家人高興了好幾天,一致認為我將來會有出息。

也是奇怪,我小的時候物質匱乏,不但缺少吃的、穿的,更是缺少娛樂項目,其它小盆友在我家門口玩泥巴的時候,我卻躲在家裡看書,對小盆友的嬉笑聲無動於衷。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了很多字,開始接觸課外讀物。最早看的書是《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因為,實在沒什麼課外書可以看。這幾本書是父親的,也不知道他從哪裡找來的,就在我家的窗臺放著,很陳舊,是豎版,有些繁體字不認識。儘管如此,它算是課外讀物,對我來說是神聖的。

有一天,父親出差回來,從包裡拿出一本《射鵰英雄傳》放在床頭,我偷看了一下,愛不釋手,心想居然有這麼好看的小說,可以說是廢寢忘食來看它了。

然而時間不長,父親卻不讓我看書了。



我媽是個軟心腸的人,我便從她下手。

父親不讓看我看書的原因是,他覺得我看書的樣子不規範,很快會近視的。他這樣描述我看書的樣子:剛開始,眼睛和書本在科學的距離上,過不了多久,神情就會嚴肅起來,身體往前,顯得緊張,慢慢地眼睛離書本越來越近,最後,嘴都能啃到書本了。

我不認同,我覺得嘴巴離書本的距離夠遠,根本咬不到。

父親無法糾正我的錯誤的時候,就會站在旁邊用眼睛瞪著我——他已經沒有合適的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氣的說不出話。

不久,發生了一件事,讓他下定決心把書都鎖起來。

一天傍晚,我在家燒火做飯,當然,邊做飯邊抽空看書。

天色漸漸暗下來,我坐在小凳子上轉了個身,背向灶臺,面向門口,藉著門外的光線,繼續看書。

等完全看不清字的時候,我打算結束今天的閱讀。

回過頭,發現灶間的火星掉下來,引燃了我背後的乾柴,燃燒的乾柴又燒黑了我的衣服的一角。

本想著可能會挨一頓打,然而他們只是嚴厲訓斥了我,把書拿走,鎖了起來。

讀了一半的課外讀物被沒收,不完整的故事情節簡直要摧毀我的人生。我實在按捺不住,心裡癢癢的,不知道把櫃子上的鎖摸了多少遍。

過了兩天,父親終於又要出差了,

我的機會來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把書弄出來的決心,為此制定了很多計劃,最靠譜的就是央求母親,她最疼我了。

果然,沒等我把想好的煽情詞全部說完,她就打開了櫃子。



躲在被窩裡看書,被人笑話了好多年。

重新拿到了課外讀物,我格外珍惜。

小夥伴在院子裡喊我出去玩,我不應聲,裝著不在家的樣子,怕他們進來要跟我分享課外讀物。

父親依然每次出差回來都會買武俠小說。他回來的時候,母親就會把書鎖進櫃子,等他出差走了以後,再拿出來給我。

那段時間,我把梁羽生、古龍、金庸以及還珠樓主的書看了個遍,這些課外讀物給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一個可以幻想,可以肆意,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奇異空間。

我忘乎所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走在路上,總有一種正義感在內心翻騰,遺憾的是,沒有行俠仗義的外在條件。

我的業餘時間基本是看書,小夥伴和鄰居大叔理解不了,看到我拿著書笑出聲,他們總會疑惑地看著我,希望我能講一講為什麼發笑。

可能迫於各種壓力,母親也開口勸我少看書,多運動,出去玩會。

我嘴裡答應了,沒有付諸行動。

於是,每天晚上,她會來到我的房間,督促我睡覺,親手關掉燈。

我等她走後,屏住呼吸仔細聆聽,確信她睡著了,起身開燈,繼續看書。

還是被她發現了。

於是,我繼續答應她,繼續帶些央求的口吻。

反覆幾次後,央求不起作用了。

她會不定時起床看我房間的燈光。然後,把書沒收,把燈關掉。

一天,我想到了應對的措施。

暴露行動的是燈光,只要開燈,母親不用起床也能看到我房間的亮光。如果在外界看不到我房間的亮光,我的行動也就安全了。

我偷拿了家裡的手電筒,為確保絕對安全,用被子把自己包裹起來,躲在裡邊看書,從外邊看起來一點亮光都沒有。

這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既讓我覺得寧靜又覺得驚喜,居然還有一種成長中的責任感,又彷彿處於一種絕對安全之中。

只是,早上起來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

看到我上學前總是打哈欠,母親起了疑心。

一個凌晨,她抓住了我。

我躲在被窩裡看書的事情不脛而走,多少年以後,還有兒時玩伴看著我的眼鏡提起這件事,但讓我覺得為難的是,那次事件後我捱了打,書被沒收,母親不再給我開鎖了。



從書裡得到了什麼,我說不清楚。

我喜歡看書得到了公認,然而我看的那些“雜書”,大多與學業無關,好像對語文作業也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唯一產生的影響是,眼睛提前近視了。

剛上中學,配了一副眼鏡。帶上眼鏡的那一刻,我很驚訝,外界怎麼這麼清楚?我有些懷疑自己的感受,用手扶著近視眼鏡,用不可思議的心情不停環視周邊,一個小時以後,我才適應過來,這個世界應該本就是這麼清楚的。

我站在鏡子跟前,看自己的臉。以前沒有發現自己臉上有微小的青春痘,以為自己的皮膚很光滑。皮膚的紋理和褶皺,這些細節在視力的退化中讓我淡忘,潛移默化間,我以為世界就是我看到的世界。

學業過程中,儘管覺得看過的課外讀物對考試成績沒有明顯的幫助,但我依然愛看書,學校圖書館裡的世界名著就像磁鐵吸引著我,什麼《英語園地》《閱讀與寫作》等輔助教材卻像磁鐵的另一面,相互排斥。

多少年過去了,我的社會認知在成熟,哲學領悟也在完善。有錢買書了,但再也找不回兒時的感覺。可能是成年人的煩惱不斷,可能是消遣的方式太多,也可能是對未知的某種擔憂……

我想,之所以我們面對著一個豐富多彩、變化多樣的社會,是因為在同一種模式下的成長中,有人奔跑,追逐太陽;有人慢行,欣賞野花;有人走了捷徑,獲得成功;有人抉擇錯誤,失去方向……

不同的經歷悄悄修改著行為、情緒和能力,讓個體眼中的世界與眾不同。與其說性格是先天與後天共同作用的成果,倒不如說,是我們給自己的。


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