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高考"綁架"了,孩子被教育"綁架"了,誰之錯?

教育被高考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中國當下的教育,正在發生"雪崩"。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2020年國內高考人數高達1071萬人,近幾年的高考錄取率還是很高的,有的省份能達到80%以上,本科達到40%以上,這是一組相當亮眼的數據。

教育被高考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2002年中國出生人口1641萬,而這些人正是今年參考高考的主力人群,也就是說,還有600萬人沒有參加高考。

這意味著什麼?是不是意味著,接近40%的孩子是與大學無緣的,只有30%的孩子能享受本科以上的教育,前3%的孩子才可能考入985、211的名牌重點大學。

那麼,我們需要接受一個現實:你的孩子大概率接受不到最優質的教育,終將是一個平庸之人!

可是,我們卻用考清華北大的標準強迫著孩子,用殺雞取卵式的方式,扭曲著孩子們的成長。

我想,家長作為孩子人生的指路人,需要了解當下教育的現實與真相。

1


無門檻的高考提供了公平,但是也製造了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教育被高考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最重視的問題。因為教育興邦、教育強國。

在我看來,國家重視教育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最大化的公平,保證社會穩定。二是為興邦強國提供人才。

應該說,我國的高考政策,確實很公平。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高考,憑藉自己的能力,爭取想要得到的教育,實現自己的目標。現在中國的中上層人群,大部分都是高考的受益者。

一方面,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需要人才,但不需要人人都是人才。所以,高考制度其實是一種選拔,把最優秀的人選拔出來,給予最好的教育,為國家建設做人才儲備。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直接導致了競爭愈演愈烈,引發了教育恐懼,這種恐懼不斷地向高中、初中、小學傳導,最終引發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社會越焦慮,教育越扭曲。扭曲的結果就是全社會向"分數"看齊,唯有分數才能證明教育的"有效性"。正是這種焦慮,催生了上萬億規模的教育市場!而那些教育企業又故意製造更大的焦慮!

應該說,高考是當前教育焦慮的源頭,而越來越多的學生與教育資源之間的供不應求,是產生焦慮的環境推手。

這是每一個學生面臨的或者即將面臨的政策現實。

2


學校和老師的目標是"工作任務",而不是 "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

教育被高考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說它是科學,因為教育背後的規律是腦科學、學習科學、心理學等一系列的科學,只要我們遵循科學的規律,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長為專業人才、專家人才。但,教育從來不是大統一的,而是極具個性化的。

說它是藝術,因為教育是受太多的因素影響,而且主要是通過語言這個工具來實現的。語言是很難衡量的一種傳播、溝通和思考工具,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

然而,現在的學校,其實是一個流水線的加工機構,假設所有的學生都是一樣的。所以,學校現在的教育方式就是,用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標準,教育和訓練所有的學生。

學校和老師,作為教育政策的執行者,他們的目標會偏向"考什麼就教什麼"。對於教育的規律,他們會選擇性視而不見。

學校和老師其實是教育體系中最沒有話語權的,因為綁架他們的是整個教育機器。上有國家政策和高考的壓力,中有學校的績效考核和同事之間的競爭,下有家長和學生的希望和要求。

這是我們面臨的第二個教育現實。

3


家長本應是孩子成長的導航員,但是很多人選擇了放棄導航。

教育被高考


教育已經成為中國人頭頂上的"三座大山"(教育、醫療、養老)之一,然而,作為承擔教育責任的家長們,卻依然選擇自嗨式教育――想怎麼教就怎麼教!這是一種無知!

具體體現:

毫無差別的選擇了"高考"作為教育目標;永遠只用考試成績衡量孩子的成長;以生存為目標的教育,卻很少進行生存實踐;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生生就變成了保姆;家長想讓孩子成為的樣子,並不是孩子想成為的樣子;家庭教育的問題,經常變成權力爭奪,爭論誰說了算……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一般經歷以下階段:放縱快樂期(6歲以前),輔導狂躁期(小學),痛苦迷茫期(初中),愛怎麼就怎麼樣期(高中以上)。

對於社會的教育焦慮,家長們即是焦慮的製造者,也是焦慮的受害者。

出現這樣的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二是對教育的無知。

實際上,家長作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我們需要嚴肅的對待教育這件事,需要拿出時間來學習關於教育的基本常識,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發現孩子的需求,學會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如果,我們不去學會教育的規律,道聽途說,結果只能是人云亦云,你的孩子也不會得到最合適的教育。請記住,每個孩子都有是獨一無二的,都需要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而這,只有家長才能給予!

針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其實都是教育,應試教育只不過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而已。所以,本著培養孩子的素質,訓練孩子的應試能力,才是每個家長應該做的事。

4


孩子,教育最應該被重視的人,卻成了最被忽視的人。

教育被高考


教育的對象主體是孩子,可是,孩子本身的特點、成長規律、成長需求卻被忽視了。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一個大一統的模式,不需要知道孩子個性化的東西。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三類需求。

一是生理成長的需求。就是幫助他們解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這一類的需求,並學會自己搞定自己的需求,這個需求是所有教育裡最重要的東西,叫做生存。

現在,這一切全部讓家長給包辦了。現在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象極其普遍。

二是心理發育的需求。

心理成長是基於腦發育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由於家長的無知,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健康全憑運氣。

什麼意思呢?運氣好的呢,是因為家長性格好,不容易生氣,很少用極端的情緒,影響孩子。運氣不好的呢,家長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罵體罰,從而心理上受嚴重打擊,導致自尊水平低下,人生難有作為。

在只關心學習成績的背景下,少有家長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實際上,孩子心理健康才是學習好的基礎!而且,心理健康甚至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東西。為了孩子,建議每一位家長都要學點心理學!

三是知識獲取的需求。

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學習知識,就主觀地以為孩子肯定能學會學好。實際上,決定孩子學習好壞的關鍵在於學習背後的動力。

學習動力就是好奇與興趣,沒有好奇與興趣,光靠父母的打罵體罰,學習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所以,你看,教育從來不是一個單一事情。

因為人是一個複雜事物,所以,教育也是一個複雜的事情。對於複雜的事情,我們家長要做的,其實越簡單越好,而且,教育學家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用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

總結

教育被高考


教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高考依然是橫在孩子面前的一座高山,學校和老師給予的教育只是幫助孩子提高分數,真正的素質教育依然是一件很難的事,不過,好在應試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應試教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素質。

有一種幸福叫"看清透了生活,依然熱愛生活"。

有一種睿智,叫看清教育的真相,還依然能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燈。

希望你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培養出一位優秀的孩子。

教育被高考

作者:軍號先生,一個碩士退役軍官,典型的唯物主義理工男,只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