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甫在秦州尝尽乱世动荡、思乡离愁之苦,又因与亲人天各一方,只好将心中愁绪抒发为诗。白驹过隙,诗人余光中也曾深情呼唤:“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儿时听大人们谈起家乡,只觉得那不过是母亲碎碎的唠叨,电视机里聒噪的新闻,和那张见证了自己成长的、客厅中央的圆桌。后来去了别的地方念书工作,却又总想起那些已经看腻了的人和物,也慢慢意识到,有了家乡,便有了乡愁。

阴差阳错在中国出生

1931年,敌军全力进攻东北,东北完全沦陷。由于地广人稀,东北难以一下子被完全占领。“百万移民计划”便孕育而生。日本政府制作了大量宣传片,把抢夺来的土地说成是没有主人的世外桃源,等待人们来耕种。借此哄骗日本国民来到中国东北定居。

从1936年开始。日本陆陆续续派出了八百多个开拓团,

一共27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不明真相的普通农民。他们带着妻儿老小,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上东北的土地。这些日本农民在此勤劳耕作、生儿育女。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但梦境总有幻灭的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历时八年的抗战终于落下帷幕。大批敌军挤上开往日本的火车,懵懵懂懂的人们这时才反应过来——他们只是日本政府满足贪婪野心的工具。需要的时候千般万般好,没用了就遗弃。

思乡心切的人们踏上漫漫长路,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无数人因寒冷饥饿倒在路上;也有众多妇女儿童被留在东北。在日语里,他们被称为“残留妇人”和“日本遗孤”。

1945年2月,于德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吉林长春。同年八月,他的生身父母加入了返乡大军,但因为当时的于德水太过年幼,夫妇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回国途中的艰难生活,便将他托付给了一对中国夫妇。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像中国孩子一样长大

夫妻俩对于德水视如己出,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为了他受尽磨难。三寸金莲,个头矮小,却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于德水懂事温和,从不惹是生非。有一次班上的一些孩子对他做鬼脸,骂他“小日本”。

于德水从小就看着《平原游击队》、《地道战》这样的电影长大,对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深恶痛绝。他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向乖巧的于德水疯了似的与那些孩子扭打起来。由于个头矮小,他被打的鼻青脸肿。这件事并没有困扰他很久,在父母的关爱下,于德水像其他中国孩子一样健康长大。

得知生世痛不欲生

成年后,于德水在长春工程机械厂工作。平时忙于工作,空闲时以诗会友,日子过得平淡却自在。四十多岁时,一天厂长匆忙找到他,“现在日本遗孤都回国寻亲啦,你是不是也要去啊?”于德水一听乐了,“我亲就在这儿呢,还上哪儿寻去?”厂长一拍大腿,“我真没骗你,都问过你爸啦!”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于德水不肯相信,想回家找母亲问清真相,可当他看到母亲瘦小的背影时,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都说世上最懂孩子的莫过于母亲,看到儿子总是欲言又止,母亲便问起原因。于德水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问起了自己的身世。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母亲一脸平静地说,“没错,你是一个日本孩子。

”口气平淡,仿佛像等待许久,知道这一刻早晚会到来。

得知真相的于德水宛如晴天霹雳,心中充满苦闷与绝望。他常常在深夜问自己,“几十亿人都是大禹的后代,为什么我这根小草就不是一个中国人?”家人对此事的态度也很平静,周围的同事领居并没有因此而歧视他们。但于德水始终无法释怀,甚至曾意图了断自己。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踏上漫漫寻亲路

在家人的鼓励下,于德水作为团长随代表团前往日本寻亲。日本政府安排他们参观了一些风景名胜。但是,很多时候,日本政府不敢直视战争侵略的罪行,闪烁其词地为发动的战争辩护。于德水每次都忍不住对这些人大声地反驳,我们就是战争的受害者,现在中国有四五千名日本遗孤,难道是我们自己爬过大洋的吗?

一些团员得以与至亲重逢,但于德水没有。于此他没有太多遗憾,因为对他来说,祖国和亲人,就在与日本相隔不远的土地上,他们翘首以盼,盼着他平安回来。中日两国协定,日本遗孤可回日定居。于德水选择留在中国。虽有日本血统,也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至今,他早已与中国难舍难分。

身在“异乡”思祖国

父母过世后,于德水考虑了家人们的意见,决定东渡日本,在九州最南端的鹿儿岛定居。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后,于德水对所有事情都兴致缺缺。离开从小长大的家乡去往陌生的国度,谁都会有不舍与难过,即使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的祖国,于德水曾说:我说的祖国就是指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去到日本以后,于德水在一家工厂里做工。有一次手指头被机器扎了,左手的指甲掉了大半。包扎了以后第二天仍然去上班。工厂的经理问他还能不能干,明明已经不能干了,但他还是说能。他想,我们这些在中国长大的人,也不比你们差。

于德水不爱说日语,即使在日本住了许久,也只会用简单的日常交流用语。人们总说,随着年纪大了,任何一点微小的情绪都会放大百倍,难以忍受。“

满目樱花催泪绽,此心难以属东瀛”,虽远在日本,但于德水每天都想念着中国。颇有"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爱国情怀。

日本遗孤于德水:我说的祖国就是中国,我从来没把日本当过祖国

阔别多年终还乡

孩子们成家自立以后,于德水和夫人一起回到了中国。他在家乡开了一个机械小厂,日子过得平凡惬意。但每每思及生世,于德水便会愧疚无比。

日本曾对中国犯下无法偿还的罪行,然而每当看到周围人们善良宽厚的笑脸,全身血液便会凝成千斤重担,压得他难以喘息。于德水经常尽己所能帮助别人,为他的生世,也为那段血泪斑驳的历史。“咬碎银牙恨侵略,碾作尘土爱中华。”

文/史海观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