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在晚清的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場運動,它被後人評價為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矇昧中的覺醒”,這就是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這場運動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也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國人的思想,還留下了“戊戌六君子”可歌可泣的故事。大眾認知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兩方的實力懸殊,但是,在後人的研究中卻發現,這場運動的失敗,與領導者康有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甚至可以說是由他直接促成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後,清朝的形式已經岌岌可危,為了挽救統治,年輕的光緒帝試圖通過變法來改變國家落後的狀況,於是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維新運動”。但是這次改革只持續了僅僅百天就失敗了,光緒帝也因此泣血瀛臺。

有人說是因為慈禧太過專權,有人說是因為守舊勢力強大。但俗話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領導人的素質是很重要的,維新運動的領導人康有為只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冒進的主義者,也註定了維新運動的悲劇。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當時的清朝深陷列強欺凌之中,民族危機十分嚴重。康有為作為思想開放的有志之士,曾經“中夜屑涕,仰天痛哭,為面瓜分之禍,保中華之種族。”

所以他上書建議光緒帝進行變法,並提出了大量的設想,比如廢除科舉考試,興辦新式學堂,發展商業等等。由於當時他和梁啟超聯合了當時603個一起進京考試的舉人,史稱“公車上書”。這一系列措施毫無疑問是適應當時的發展潮流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康有為所有的建議都是正確的。

而且他提出最大的一個主張是什麼呢?他曾向光緒多次進言:

大臣守舊,當廣召小臣,破格擢用。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言外之意就是他和他的學生是年輕的臣子,要把權力全都分給我們,而架空那些老臣子。要求權力可以理解,如果真的對國家有益的話也可以,但是他的變法看起來非常不切實際,就比如他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荒誕的思想:

“中國人滿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往,又離亂迫至,考遍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經緯度與吾近,而地域數千裡,亞馬孫河貫之,肥饒衍沃,人民僅八百萬,若吾名往,可為新中國。”

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中國飽受列強侵擾,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將國民全部遷往巴西,成立一個新的中國。捨棄我國的國土,泱泱華夏如何會出這麼一個“叛賊”!這個觀點在如今看來都是石破天驚的,更何況是在當時安土重遷的封建社會,不知道他為何會如此有自信。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過將全國的礦都賣給英美,換錢來發展經濟,將中國和日本進行“合邦”來壯大國力等建議,當時朝中的大臣都評價他“其言荒誕”沒有人理他。從這三個荒誕不經的提議可以看出,康有為的想法堪稱“危言聳聽”,博人眼球,不管是放在封建的清朝還是放在思想先進的現在,都是毫無邏輯的胡言亂語!

而能有這種思想的康有為是變法的領導人,恐怕失敗也是在所難免,這只是他的不切實際,還有他人品卑劣的地方,這就是讓康有為臭名昭著顯露康有為本性也是導致了變法失敗的“衣帶詔”事件。這讓無數正義變法之士人頭落地,人們評價他:

安維峻:“惑世誣民,非聖無法”。

章太炎:“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茅海建:“康有為的言論多有誇張自揚之處,須得處處小心”。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為了實現自己的權力進行的一系列作為,堪稱病態,遠大於超過對變法的需求,直接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衣帶詔”是指古代皇帝受到軟禁,喪失權利之後,來號召心腹之臣推翻異臣的詔令。那麼光緒帝此時為何會被軟禁,這衣帶詔又下了什麼令呢?

根據康有為自己的講述,自己在公元一八一九年接到了光緒的“衣帶詔”,詔書上說自己變法遭到了慈禧的阻撓,現在被軟禁起來,要求康有為等人去救他,所以康有為就發動了一場政變,企圖殺了慈禧皇太后,但是不幸失敗了,這也就將維新變法帶向了滅亡。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但是楊銳(戊戌六君子之一,被清廷定罪後處死)的兒子在整理楊銳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道光緒寫給楊銳的秘密詔書,而這道密檔正好還原了歷史真相,內容與康有為說的完全不符,甚至,這詔書根本就不是傳給康有為的!

“近來朕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

光緒的意思很明白,變法的步子邁的太大了,慈禧太后不願意,可能導致我皇位不保,但是我還是一心堅定變法的,你們給我想辦法既能讓慈禧滿意又能推進全面辦法。注意到了嗎?光緒在衣帶詔中提都沒提康有為的名字!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但是康有為聽到這件事後,就感到非常不平,他覺得自己才是變法的主力軍,為什麼卻給楊銳下了詔書呢?他認為自己未來的權利受到了威脅。但是轉念一想,他竟然厚顏無恥地認為以自己如今的地位,並不是楊銳可比的,所以皇帝一定是被軟禁了,表達不了真實的意思,於是就有了他“圍園殺後”的舉動,讓慈禧太后勃然大怒,造成了後來維新變法徹徹底底的失敗。

更為可恥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早早的流亡海外,六君子為了民族大義為了社會進步人頭落地,此時還尚無人能與他對峙衣帶詔的真假,他便在多地刊印自己手持真實的衣帶詔,現在繼承皇權,代表光緒的意志,在各地成立保皇會,大肆斂取洋人和華僑的錢財用於自己花天酒地。

同時,他還用這些錢遊歷各國,待得回國之後,還刻過一枚印章表達自己的“功績”:“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週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明明是拿著假的衣帶詔各地騙錢遊玩,他還頗為自得,實乃國賊也。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向光緒提出一“救國良計”:棄國土,移民巴西

其實我們根據後來的史料記載和光緒對大臣的對話可以看出,慈禧太后與維新派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的,她曾經在一定程度內接受變法,只是礙於清朝貴族的地位,要維護一些臣子的利益。

倘若變法是循序漸進的,或許真的可以成功,但是誰也沒想到,出了康有為這麼一個爭名奪利的小人,為了自己的權力和追求,無恥的激化了矛盾,讓本在萌芽中的變法集團受到了毀滅打擊,直接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無數志士為了解決民族困境帶來的火種,就在康有為的“領導”之下被扼殺了,這也帶給我們啟示:主事人往往是決定事情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