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課堂是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發展、學生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主陣地。在平時的教學中,力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的一生著想;力求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力求讓每位學生都能自信起來,快樂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下面就以《三角形的特性》為例談一談平時的做法。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英國教育學家斯賓賽指出:“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進步的。”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課堂效率才能高起來。為此,我們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去前進和發展;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去展示;時刻遵循這樣的原則:凡是學生能講出來的,老師一定不講;凡是學生能操作的一定讓學生操作;凡是能讓學生思考的一定讓學生自己思考;凡是學生能合作的一定讓學生合作;凡是學生能探究的一定讓學生去探究;凡是學生能經歷的一定讓學生經歷-------。力求做到概念讓學生自己去建構,文本讓學生自己解讀,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提出,結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比如,在處理三角形的定義以及畫三角形的高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讓學生自學例題1(畫一個三角形。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邊讀邊想,有幾個要求。然後,畫一畫,想一想,填一填。根據自己的操作理解三角形的定義,圈出重點詞進行重點理解。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操作、自己理解。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在是一句口號,課堂教學由教師的“教”後再“練”,變為學生“學”過後,根據學生“學”的情況,根據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教”,把學生推向了教學的前臺。

要想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就必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掌握自學的方法,比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都重要,它能使學生一生都受用,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像我們現在實施的“先學後教”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會自主閱讀,會思考,會交流,會探索,會發現,會分析,會觀察,會總結。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1、過“讀”關

就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把課文通讀一遍,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大概的瞭解。在閱讀時,首先要分清新課程是什麼類型的課,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採取不同的預習方法。比如:概念課應側重讀概念的定義;計算課側重讀計算過程和計算法則;應用題課側重讀解題思路。

2、 過“想”關。讀完課文後,要讓學生好好想一想,這節課的內容與前面那些知識有聯繫,這部分內容有什麼新特點。例如,計算法則是怎麼樣推導的,應用題解題思路是什麼。讓學生多動腦筋,多想想,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益處。

3、過“畫”關。通過讀課文和想問題後,把重點內容和自己弄不清的內容用不同符號畫出來,及時查找資料或請教別人,儘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疑難問題。實在弄不懂時,要畫出突出的符號,以備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集中精力攻破它。

4、過“練”關。經過以上預習,學生們已對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為了檢查預習的效果,可先做一些習題,但要注意適量,不可貪多,時間也不易過長。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二、構建互動課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合作、操作探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是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檢查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引領學生。課堂不但有自主探究、自我感悟、自主建構,課堂更有學生在相互之間自然產生的爭議、疑慮、認同乃至新的發現。實現學生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高”時,讓學生先讀書,自己感悟,然後自己試著畫一畫,遇到困難後,可以第二次看書。然後,在學習組長的帶領下合作交流,由學習組長給兩位組員講,然後兩位組員向組長彙報,如遇到有不懂的組員,組長負責教他。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一個好的組長決定一個小組的成功,一個小組長的成功決定著班級學習的成功。要實現有效的“生生互助”和“師生互動”,促進各類學生的共同進步,很關鍵一步就是小組長的培養和選拔。首先要讓小組長認識到自己崗位的價值,讓組長的表現與班級量化加分掛鉤,賦予小組長特定的角色,讓小組長擁有更多出頭露面的機會。把小組長培養出來了,讓小組長帶領著組員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三、教師的講要在點子上

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我們要學生主宰自己的課堂,但這絕對不是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反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講要在點子上,那麼教師應怎樣講在點子上呢?首先,教師要明確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即: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好學生能講的就讓好學生講,講了仍然不會的不講;其次,學生合作探究後仍有困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學生怎麼自學都學不會的時候教師要講。比如這節課在講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三角形的高指的是那條線段不太清楚,這時候老師就結合黑板上的圖進一步強調,這樣學生就理解了。

四、準確把握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係。

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也是不可能成功的課堂,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可能精彩的課堂。課前精心的預設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瞭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知識之間的聯繫,把教材與學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雙慧眼,一雙妙手,及時抓取、捕捉、過濾並充分合理利用課堂生成,這樣才可以產生“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才能使課堂更豐富、更開放、更具創造性。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靈活、更能激發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課堂生成和課前預設就像是孫悟空和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不管孫悟空如何翻勁頭也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只有課前精心的預設,課堂及時捕捉生成,才能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才能使課堂更精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有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敏銳的洞察能力。不能拘泥於教材,要靈活調控課堂。這樣才能看到意想不到的風景。

立足課堂   彰顯個性


五、讓每個學生都自信起來,快樂學習、享受學習。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是說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是走向成功的階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看得起自己,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創新潛力。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現在有些學生缺乏自信心,他們學習成績平平,有的甚至更差,這些學生自卑心理嚴重,不思進取,長期下去嚴重影響其發展。體驗成功是培養自信的最好辦法。當學生取得成功後,感覺自己能行,進而培養了自己的自信心,促使學生更進一步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利於形成追求新成績的動力,並伴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進步的良好循環。  

因此,我們教師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樂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享受成功,樹立起自信心。然後,教師儘量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設法創造條件,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其優勢才能的展示和發展,讓學生在成功中培養。課堂上,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不同的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成功,敢於提出問題,敢於回答問題,對於回答問題的同學都給予表揚,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