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史1

心理學是一門內容廣泛的學科。一般可分為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在基礎心理學領域還有許多分支。基礎心理學的任務是把心理學各個分支研究成果集中起來加以概括,總結出人的心理活動最一般的規律。也稱為普通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被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之父。他於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他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一生作品達540餘篇,研究領域涉及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邏輯學、語言學、倫理學、宗教等。

1862年馮特在海德堡大學開設“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課程。後改為“生理心理學”。並在該年首次提出“實驗心理學”。1871年開始寫作《生理心理學原理》並於1874年出版。這是心理學史上第一部專門以心理學為內容的教材。在這部書中,他把相關心理實驗整合為一個系統,主要研究了人的以下心理活動:感覺、情感、意志、知覺、思維。是實驗心理學第一部重要著作。美國的卡特爾稱讚其為“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1875年馮特到萊比錫大學任教,擔任哲學教授,並於1879年12月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881年創辦《哲學研究》雜誌,這是第一本專業的實驗心理學雜誌。1889年出版《哲學體系》1896年出版《心理學大綱》。

1920年馮特寫成自傳《經歷與認識》,當年全部出版了花費20年寫成的十卷著作《民族心理學》。1920年8月31日在萊比錫任教45年的馮特去世。

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的,因此它和以間接經驗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不同,應該能夠用測定直接經驗的方法,即內省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他用內省法研究了感覺、知覺、注意、聯想等心理現象,提出了統覺學說和情感三維學說,還主張用民族心理學的方法,即通過分析語言、神話、風俗、法律等來研究高級心理現象。

有了馮特,才真正有了心理學這門學科。心理學才從哲學體系裡面分離出來,並且開枝散葉,成為一門“中間科學”。他也是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

心理學小史1

威廉.馬克西米利安.馮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